登录 注册
甘巴拉实现少人值守
——见证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正式开启“异地远程控制”的值勤模式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胡晓宇  郭超英 摄影报道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8日11:13

昔日,官兵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之巅艰难维护受损兵器。

今日,官兵在海拔3500米的“平原”为兵器做简单维护。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85年纪念日,雪域高原碧空如洗。海拔5374米的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雷达天线傲然旋转。

  清晨8时,阵地雷达操纵员、下士刘卓民像每天一样坐在显示屏前注视着空情。但今天,他的一号操纵手席位被“摇”下了1874米。在海拔3500米的雷达站主控端雷达方舱内,“空军百名优秀操纵员”获得者、三级军士长宋臣臣轻点“遥控开机”指令,屏幕上瞬间清晰闪现出从阵地发回的空情信息……

   “这标志着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正式开启‘异地远程控制’的崭新值勤模式,结束了建站47年一代代官兵必须按战斗编制日夜坚守‘生命禁区’担负战备值班的历史,实现了少人值守。”成空驻藏空军雷达某团团长、甘巴拉雷达站第19任站长胡大庆,在甘巴拉战斗了12年。此刻,他心田的清香比雪域的草香更浓郁:“当年在阵地上被高原反应折腾得头疼胸闷睡不着觉时,我和战友们梦想过,啥时候不上阵地就能监视、处理空情该多好啊!没想到今天真的变成了现实。”

  他指着主控端给笔者介绍:“利用微波和光纤传输,一条线、一敲键,在山下的雷达方舱里就能给阵地上的雷达天线开关机。阵地上获取的情报信息通过自动传输系统自动传送到山下主控端显控台,一点键盘就上传到指挥所了。阵地上只需留三分之一的官兵应对极端情况……”

  步入海拔3500米的雷达站主控端雷达方舱,各类信号指示灯欢快闪烁。坚守甘巴拉16年的“兵王”——雷达技师、三级军士长王胜全,监控着设备运行情况欣喜地描述:“我刚当兵时,雷达都是电子管式的,天冷开机光预热就要10分钟。现在的新型雷达可‘一键式开机’,3到5分钟内就能上报空情。过去元件坏了,如没备件得从山下运上阵地。现在哪个元件有故障,电脑“故障自动检测系统”会自动告警,换下整个集成模块就行。”

   “电子式‘闪电侠’,替换了机械式‘钢铁侠’。一条线、一敲键,取代了雪山顶的日夜值班!”在阵地上维护过6种雷达的王老兵欣慰地笑了:“甘巴拉人,今生有幸。”

  笔者来到站作战指挥室,站长文影正和连队干部讨论训练计划,“上级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态度摸索更适合高原雷达兵的保障模式,把作战平台从高海拔搬到了低海拔,但兵器完全是自动化程序控制,加上光纤的联通和微波传输应用,对官兵能力素质其实要求更高了。”说着,他摊开详细的训练计划:“新装备针对性训练下周全面展开。应对阵地极端情况的训练仍然不会停止。”

   “表面上看,只是一根‘线’的联通,对甘巴拉却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这个记录着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步伐的历史性变迁,“90后”大学生士兵、报务员佘贝贝的思考代表了高学历官兵:“这是一个让甘巴拉人续写崭新历史的日子。”

  走进3500米的主控端雷达方舱,记者看到,一号操纵手宋臣臣的面前摆放着“我是党员”的激励牌。“在每个新的值班哨位,我们都设有‘党员先锋组’和‘老兵示范岗’。‘百班战备无差错’等挖掘新装备作战效能的擂台赛就要展开。” 教导员姚有东告诉笔者。

   5374米,这海拔的高度已成为官兵永恒的精神高度。与甘巴拉官兵交流时,笔者发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温暖,心灵的目标却执著而清晰:“忠诚不变,精神永存,拼搏不息。”新闻延伸:

  ●在藏语里,拉,就是山。甘巴拉,意为“不可逾越的山”。有专家断言,海拔4500米以上属人类无法定居的“生命禁区”。而甘巴拉海拔5374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的人控雷达站,常年担负进出藏航班、专包机、航空兵驻训等飞行的引导警戒任务。阵地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气温摄氏零下30度,最大风力11级,没有水源,正常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组建47年来,一茬茬官兵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造了“甘愿吃苦,无私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圆满完成了新型战机首次高原试飞试训、全军首次高海拔高寒地区联合实兵演习等数十项重大保障任务……先后被空军党委和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连续28年荣获“优质雷达情报站”。

  ●雷达是守卫祖国蓝天的“千里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1965年7月,第一代甘巴拉人把一部型号老旧的雷达背上雪峰之巅,结束了西藏没有空防的历史。从那时到70年代末,雷达故障时官兵们用背包绳拉动天线保障空情任务是“家常便饭”。80年代中期,在成空党委的努力下,所有雷达站相继在海拔较低,条件较好的县、市修建了休整点,实行“阵地不变,人员轮换”的3个月一次的轮换值班制度,结束了极地雷达兵“终年伴雪山”的历史。1990年,阵地安装了能抵御11级大风的雷达天线防风罩,结束了人拉天线保障空情的历史。此后,阵地相继更换了多部新型国产雷达。2007年7月,全军首部异地远程控制雷达开始试用,实现了全自动录取、全自动组网,空情保障能力和质量得到质的飞越。

  ●高原军人的戍边生活质量,始终挂在各级领导心上。从“采光棚保温式连队住房”到“太阳能采光浴房”,从“恒温菜窖”到“保温水池”,从“输氧管道”到“光纤电话”……每个细节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基层建设理念,都折射着祖国昌盛给戍边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深刻变化。而甘巴拉雷达站“异地远程控制”的实现,不仅标志着驻藏空军雷达兵作战模式的转变,更是中国空军雷达兵和中国军队装备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据国外军事资料检索,随着雷达技术和遥控遥测等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美、英、法、意大利等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开展无人、少人值守雷达的研制工作,80年代陆续装备军方。此后不久,美军率先在恶劣区域探索远程异地遥控的无人值守方式。操纵控制在基地进行,安装在前沿的预警探测设备则派技术人员乘直升机定期维护更换。而俄罗斯等国,对无法达到无人值守条件的偏远预警探测点,则采取少人值守体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恶劣区域边防值班兵力需求,增强部队保护能力,减少伤亡。胡晓宇  郭超英 摄影报道

(编辑:宣琦)
相关图片

新春走基层:农历除夕,难忘的甘巴拉之行

李国文:毅然带队登上甘巴拉

陈劲松:吸氧坚持上甘巴拉

抵达甘巴拉

赵忠范:62岁登上甘巴拉 感慨万千

英雄甘巴拉人

相聚甘巴拉

午餐“甘巴拉一号”

甘巴拉人的身影

感动,溢满雪山之巅
——中央新闻媒体甘巴拉阵地采访侧记

1月29日,记者登上海拔5374米、世界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阵地,呈现在眼前的不仅仅是喜迎新春的欢快氛围,转动的天线和雷达显示屏上跃动的一个个小亮点,让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节日战备的紧张气氛。

成都军区空军甘巴拉雷达站绵延22年的深情祭奠

驻藏空军新任职干部到甘巴拉雷达站锻炼

团圆,在甘巴拉之巅

空军“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军嫂们

 “百灵鸟” 飞上甘巴拉贺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