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共和国锻造坚不可摧“水下核盾牌” ——海军某潜艇基地官兵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来源:中国军事图片中心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1日21:40 |
“○九”精神照耀我们去战斗 ■海军某潜艇基地退休干部 赵忠生 我是一名和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同时服役的老兵,在基地工作了38年,曾经担任过3艘核潜艇的政委,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这支部队一步步成长壮大、走向辉煌。
当年,建造核潜艇,被列为国家第9项重大工程。因此,就有了“○九”这个特殊的代号。在我们部队,艇叫“○九”艇,人是“○九”人,锤打出来的是“○九”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深刻内涵。 上世纪60年代末,海军组建核潜艇接艇队。从常规潜艇挑选出的36名艇员,大多数只读过初中,连“核裂变”这个词都没听说过。就是这样一群官兵,面对核物理、流体力学等30多个专业,面对上万台设备,勇敢地迈出了水下长征的第一步。当时,学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连个像样的课桌都没有,十几个人睡在一个大通铺上。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白天一身油、一身汗地钻舱室、练实操,晚上加班加点学习专业、钻研理论,最后不仅全部通过考核,还摸索编写出4部核潜艇训练教材。这36名官兵,被誉为“36棵青松”,就是以他们为骨干的第一支艇员队,把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核潜艇开进了深海大洋。 核潜艇发展的每一步,都面临着技术封锁,每一步追赶跨越,靠的是勇于挑战、艰苦奋斗。1988年4月,我核潜艇首次组织极限深潜。大家知道,每下潜10米水深,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如果核潜艇承受不了深海的巨大压力,就有可能被海水压爆。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深潜试验,结果艇毁人亡,129人遇难,他们用生命为后来者提供了警示和借鉴。我们核潜艇下潜开始,深度逐渐加大,舱内异常寂静,甚至能听到艇员的呼吸。随着压力增大,舱内“嘎嘎”作响,一根支撑深度计的角钢也变了形。突然“砰”的一声,一股水雾从船舷阀喷射而出。官兵们沉着冷静,及时处置险情,在艇长的指挥下,精确操作,驾驶潜艇一米一米接近和超过了预定深度。中国核潜艇的深潜纪录诞生了。这次试验,既检验了核潜艇深海作战性能,也为后续艇的设计建造获得了宝贵数据。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服役后,急需科技人员。一大批风华正茂的人才,服从组织安排,相继踏上了这一神圣的领域。基地装备部总工程师焦增庚,就是他们中的一位杰出代表。这位新中国第一代核反应堆工程专业高才生,参加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后来随部队整建制转业到地方,曾主持建设了国内第一个核动力热工试验室。为了核潜艇事业,他放弃到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工作的机会,37岁时,第二次穿上军装,在基地一干就是29年,被官兵们誉为核潜艇“保护神”! 2005年春节前夕,我随核潜艇战备远航。在远离祖国的大洋深处,在不分昼夜的狭窄舱室,我们收不到亲人的祝福,听不到节日喜庆的鞭炮声。依据航海日志推算,迎来了水下除夕夜。大家自己动手包饺子,吃了一顿特殊的年夜饭。当时,我们还在水下写了一副春联:举青春火炬点亮万家灯火,献热血忠诚守护祖国团圆。横批:深海有我! 40多年来,“○九”精神像一团火炬,在一茬茬官兵的手中燃烧、传递。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支撑,我们核潜艇官兵才甘愿拼搏奋斗,不惧生死闯关,为党和人民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
(编辑:孙智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