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兵干部”扑进田间地头“拔穷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连轶 潘徐龙等 发布:2019-10-17 08:43:02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扎根彝乡“拔穷根”

——记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布哈

■连轶 潘徐龙

布哈帮助村民采摘蔬菜。李结义摄

10月的大凉山,硕果飘香。在四川省昭觉县梭梭拉打村村头的蔬菜大棚内,村民们在武警凉山支队官兵的帮助下,将一筐筐西红柿运上采购商的货车。

“这都得感谢武警官兵,感谢我们的亲人布哈。”老村长阿尔比惹笑着说。

布哈是谁?阿尔比惹告诉笔者,布哈是从大凉山彝乡走出来的一名警官——武警凉山支队执勤四大队政治教导员。

“土墙草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门前粪泥没双脚,屋内同住牛和羊。”这是布哈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也是千百年来大凉山彝族群众的生活写照。12岁那年,布哈的母亲因病去世,治疗费用让家里负债累累,父亲四处打工还债,他与奶奶相依为命。后来,靠吃“百家饭”长大的布哈,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彝族乡亲把我养大、供我读书,如今我要用自己所学帮助他们告别贫困。”大学毕业后,布哈回到大凉山成为一名武警警官。细心的战友发现,除配发的军装外,布哈很少买新衣服。追问之下才知道,他省吃俭用攒下工资,资助彝族贫困学生。2007年至今,布哈先后资助了18名学生,已有3人考上大学。

2017年,武警四川总队决定将梭梭拉打村作为定点帮扶村。布哈主动请缨:“我是彝族干部,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让我去保证完成任务。”

精准扶贫,首先要把准“穷脉”。初入村庄,布哈便挨家挨户了解情况。他发现,梭梭拉打村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广撒一箩筐,收获一背篼”的粗放状态。如何让村民转变观念,发展产业和村集体经济?为此,布哈一头扎进村子,为村干部讲解政策,向贫困户介绍帮扶措施。3个月后,村里第一个蔬菜大棚正式建成。如今,全村37亩土地盖起了大棚,600多名村民因此受益。

拔除“穷根”,发展教育不可或缺。为此,布哈协调总队机关幼儿园教师开展支教活动,同时安排2名村幼教老师到成都学习。今年9月1日,武警爱民幼儿园正式开学,各种教学、生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彝族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里的教育环境。

布哈的扶贫日记中,记录着村子的点滴变化:村里40多名妇女建立了彝绣作坊,利用“非遗”品牌效应,打造凉山州第一个彝绣示范村;动员大学生返乡创业,发展10余个特色产业项目,贫困户每户增收上万元……梭梭拉打村面貌一新,布哈也因此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看着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布哈说:“如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全村顺利脱贫,让大凉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更加美丽。”

1 2 3

责任编辑:杨晓霖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