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后卫师》导演董亚春的红色情怀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金晓娟、涓子、王淦、张兵涛 发布:2016-12-27 16:50:22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革命历史剧《绝命后卫师》在央视一套热播并于不久前收官,这部以红34师为掩护主力红军突围血战湘江的战争剧,博得了一票观众的泪水,而对于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的再现,深深震撼了每一位观众的内心。取得这样好的反响,其导演董亚春功不可没,这位曾执导过《延安颂》《长沙保卫战》等佳作的导演,带着他的一身正气与高超的拍摄技巧,不断再现一段段中国革命战争史,带给观众一部又一部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回顾过往 做影视需要积淀

董亚春是以导演身份被众多观众熟知,他的诸多作品颇受观众喜爱,并受到业内人士赞赏。但不得不说的是,导演董亚春还有一个摄影师的身份,自小对于美术的热爱,使他走上了摄影的道路。

1976年,年仅16岁的董亚春入伍参军。对于那段经历,董导表示:“我觉得年轻人都应该当一回兵。”“在年轻人思想、心理、阅历等各方面刚处于萌芽期,还不够成熟时,当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至少对我的影响很大。部队管理严格,那时的津贴很少,每个月6块钱,生活条件艰苦,训练也很辛苦,但每个人活得都特别简单有干劲。那是人生中非常难得的历练,以后也不会再有了。”当时身处电影队的他,每周负责至少三次电影放映,那是士兵们最期待的活动,董亚春渐渐喜欢上了影视艺术:“那时我特别喜欢看唐国强的《小花》,看多少遍都不会腻。那段时间我还会画幻灯片,配上音乐和解说词,在放电影前看,都是些部队里的好人好事。”

三年过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招收拥有美术功底的人时,自小学习油画的董导被录取,到八一厂做起了摄影助理,那年他19岁。

“其实一开始本来要做的是电影美术,但领导看重我的美术功底,让我转做摄影。当时连摄影是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拍过照片,相机都没摸过,但觉得这是个很神秘的工作。”在做摄影助理的六年中,他不断学习摄影知识,直到1995年,成为了独立摄影师。“那时我都35岁了,当时不像现在,没有太多的机会,从摄影助理到副摄影再到独立摄影,这需要很长时间,也需要不断学习。在做副摄影时,每天晚上画图做功课,找机会和导演交流,所以当真正独立摄影时,无论是从心理还是技术上,我都已经做好准备了。”

2001年至2002年,是董导摄影生涯的黄金时代,那时,他凭借《冲出亚马逊》与《惊涛骇浪》连续获得第22、23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并且在《惊涛骇浪》拍摄完成后,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

“2002年拍完《惊涛骇浪》后,王朝柱极力推荐我做电视剧《延安颂》的B组导演,我非常感谢他,我们是在99年拍《开国领袖毛泽东》时结下的缘分,后来接连拍了几部他做编剧的作品,他认为我有做导演的潜质,从那时起,我开始正式转做导演。到现在,导演的电影、电视剧加起来也有二三十部了,其中电视剧拍得比较多。”

造精品剧 再现中国革命之路

从合作导演到独立做导演,董导是一个有情怀的导演,接连拍摄了《延安颂》《八路军》《解放》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在这期间,他慢慢找到了自己的风格,而主旋律题材的作品,成为了他的心头最爱。

2013年,他凭借《中国远征军》夺得了“飞天奖”最佳导演奖,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独立导演作品。“在专业的奖项中,我得到了单项奖,这是努力与奋斗的结果,在专业上被认可了,这是一种鞭策,激励我更努力地去做好作品。”

前不久,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在央视一套收官,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该剧将一段尘封的红色历史娓娓道来。与以往不同,这部剧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与审美,阐述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故事,没有丝毫模式化的痕迹,向现代人诠释了什么是坚定的信仰,什么是忠诚和无私奉献,什么是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 “这部电视剧就是想向观众展现信仰之美,在那个年代有那样一群人,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信仰的力量,并且为之奋斗、付出。我希望可以体现出红34师这支队伍的忠诚,他们作为断后队伍没有救援没有补给,当年国民党说过,为什么他们几十万大军打不过红军,其实我们靠的不是武器,而是人的精神力量。我希望通过这部剧展现人性的大爱,父亲将‘生’的希望留给儿子,哥哥将希望留给弟弟,丈夫将希望留给妻子,这都是人性的大爱。”

“当时我们的讨论聚焦在三个方面:第一聚焦红34师,第二聚焦后卫部队,因为这支部队是断后的,第三聚焦闽西客家人,因为这支部队中大部分都是闽西客家人。这三部分内容组成了这部剧的核心内容,不像以往讲述红军的领袖,我们将视点放在红军的基层战士。并且闽西人对红军长征的贡献非常大,这段历史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剧中有很多父子戏、夫妻戏、兄弟情等等都是有生活原型的。在湘江战役结束后,当地百姓间传有一句话叫:一年不饮湘江水,三年不食湘江鱼。因为当时江里都是血水了,因为牺牲的人太多了。”

谈及与这部戏的结缘,董导说:“这部戏其实是个命题作文,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电视剧制作中心找到我,希望拍这个题材的作品。”从作者的推荐到剧本的创作,他亲自参与其中,而对为何以红34师的事迹为素材的原因,董导希望找到新的角度进行创作。“这段历史其实被尘封了很多年,因为34师在湘江战役中全师阵亡,这在中国军队历史上是罕见的,也是在长征中我军损失最惨痛的一次。但这段历史虽败犹荣,这个师虽然阵亡了,但他们保护了中国红军主力过江,是长征精神的一部分。”

鞭策青年 导演生活面面观

工作之余,当问到董导私下喜欢做什么时,问题一抛出却忽然觉得这是个没什么可答性问题,作为一名常年拍摄战争戏的导演,自然应该是频繁地研究历史的,哪会有什么闲暇时光。然而他却真有割舍不下的爱好--茶道,提起茶道他略带骄傲的说:“虽然我也不算很精通,但茶道我懂得也不算少。”

有人说,饮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茶,应是人间极品。品茶,有时更重要的是,与你一起喝茶的人是否志同道合,说白了,茶道在于心。而能与董导一起品茶的人,不多,但茶友也不在多,三两个懂茶的人,细品慢咽,碎语若醴,壶中日月悠久而绵长,那时光纵使重复一万年,也是不会倦的。

采访之际,正值众多青年演员纷纷因转向红剧而被网友诟病,谈起目前,小鲜肉、小花旦转演红剧的现象,董导也做了一些思考。“这是现在拍电视剧的一种现象,小鲜肉有他们的观众群。一部作品出现一定要有人看才行,看了后他们才会了解那段历史。我的戏播出后,我也很关注收视率,我也很关心追这部戏的群体,关心这个不是在乎戏的艺术成就在哪,可圈可点的东西在哪,我在乎是多少人认知了这段历史。小鲜肉是很现实的现象,他们能够引领他们的粉丝和群体去关注这部作品、这段历史,他们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当前新媒体环境越来越多元化,观众能够接触到的电视剧类型愈发“百花齐放”,尤其是年轻观众的主动选择性很高。因此,红色题材的电视剧如何吸引年轻观众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红军长征精神显得遥远而陌生。这是中国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不应该被遗忘。”董导演感叹。

优秀的红色作品既弘扬了主旋律,也鞭策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于人生来说,应该要有信仰与信念。”

责任编辑:宣琦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