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门行】瑞丽:“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学勇 李颖 罗铮 发布:2018-11-01 16:00:50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瑞丽口岸(资料照片)。

新华社昆明11月1日电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云南瑞丽这个中缅之间最大的陆路口岸,当地政府通过设立“国际小学堂”“国门书社”等创新之举,为中缅胞波架起了民心沟通之桥,为巩固睦邻友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夯实了民众基础和文化基础。

“这里的边境线上有道亮丽风景,每天早晨一些缅甸小学生经由中缅边境71号界桩旁的银井通道入境并到校上课,可说是‘上学出国、放学回国’。”站在瑞丽的银井边防小学校门前,银井边防检查站站长谭泽鑫这样介绍着这座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

这所改革开放前仅有三间茅草屋的小学从2008年以来,经由瑞丽市姐相乡党委政府、公安边防部队和教育部门三方联建,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大幅提升,如今为包括51名缅甸学生在内的共143名学生提供学前至三年级的教育。

目前,银井边防检查站的警官分别兼任小学的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和军事教导员,定期开展国防教育、边境法规宣讲、组织学生参观军营等。校长孙家亮指着楼前四棵高大的棕榈树说:“这是10年前边防检查站官兵种下的,包含着百年树人的殷切期待,也播种下胞波世代友好的种子。”

银井村是瑞丽市所在的德宏州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中缅边境和谐繁荣生动画面的缩影之一。当地边防小学成为中缅边民搭建起民心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边境村的缅甸人而且越来越多在瑞丽务工的缅甸人,都愿意让孩子在中国学校就读。

德宏州边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立奎说,德宏州在边境线上建设了20多个美丽边寨和40多所国门学校,在校缅籍小学生2800余名。

在瑞丽边境著名的“一寨两国井”旁所立石碑上,刻着1956年陪同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的陈毅元帅所做的《赠缅甸友人》。诗中写道:彼此为近邻,友谊长积累。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中缅胞波情谊在两国人民之间世代延续并已传承到“跨国读书郎”“小小留学生”们的身上。

如果说“国际小学堂”是着眼于中缅年轻一代的“边境民心工程”,那么“国门书社”也是德宏州适应改革开放以来边境地区经贸文化交流不断增长需求的创新之举。

在瑞丽姐告国门书社,记者看到不少缅甸人前来借阅图书。据介绍,这里有各类图书3万余册,报刊30余种,电子音像制品570多种供阅读或借阅。这里已向中缅两国读者免费借阅13余万次;开展汉、缅文免费培训11余万人次。包括瑞丽国门书社在内,德宏州已在中缅边境建成六大书社,书社的存在及其开展的语言和技能培训,为中缅边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文化帮助。

“德宏州坚持深入推进民心相亲工程,实施易于接受的务实惠民之举,这是与周边国家实现持久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德宏州委书记王俊强表示。

王俊强说,德宏州不仅是与缅甸发展贸易的枢纽通道,也是对外交流向多国多元拓展的重要窗口。除了建设“国门书社”,当地还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深入促进中缅民心相亲。如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成立中缅边境民生基金,启动木姐地区援建民生项目等,创办承办中缅智库高端论坛等活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书报飘香胞波情浓。源远流长的胞波情谊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架民心沟通之桥,达稳定边疆之效。瑞丽,这个歌曲中传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美在优美的自然生态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美在胞波情深、命运与共。

1 2 3 4 5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