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战线的“黄埔军校”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6日10:12 |
训练班的课程同正规学校不同,没有教材,也没有系统的理论,但是,授课人都有丰富的隐蔽斗争经验,结合实例讲解,学员们十分解渴。中社部部长康生讲授反托派斗争。革命阵营内部的反对派,被称为最危险的敌人。中社部副部长潘汉年介绍日本情报机构。那日本女谍川岛芳子的活动能力,真是令人惊叹。临时从国民党统治区回延安的李克农,抓空到训练班讲课。特科时代从事非法活动,国共合作时代具有合法身份,两种条件下开展秘密工作应有不同的方式。红队怎样英勇锄奸,八办如何骗过国特监视,李克农讲得比小说还生动。刘鼎向大家演示如何化装。这个老特科不仅善于使用伪装身份,而且善于变换自己的面目。刘鼎介绍,军统派往河南新乡的一个情报组,就是因为抽的香烟太高极被日特识破。 经过半年训练、一个月实习,一期结业。 七里铺第二期于1939年2月开始,11月结业。这期学员有王林、侯良、严夫、杜定华、杨岗、伊里、张季平、薛光、乔庄、郝苏等二十几人。郝苏虽然在抗大入了党,但填表写的却是“地主”出身。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辩论出身问题,不免诧异出身不好的人怎么当上军队的保卫干部。 郝苏回答:抗战时期吸收知识分子,不重出身。 年轻人不信,不讲出身也用不着招收“地主”子弟呀! 作者采访杜定华时,才搞清了这个问题。 这期学员全是男生,而且上来就学一个月日语。按计划,这些人毕业后将全部派往日军占领区。派往敌后的间谍,都要有当地的社会关系作为掩护,这样,出身“高”反而成了有利条件。这也说明,为什么第一期学员的社会关系也比较复杂。 经过审查的学员仍然会出问题。开学不久,一个姓马的就跑了。后来,又有紫军被国民党特务拉拢。 保安处便衣队长赵苍璧,被调来担任七里铺二期训练班的班主任。学生都是知识分子,有的还来自城镇,班主任却是个农民,黄土地里走出来的。赵苍璧性格温和,不摆老革命架子,很快同学员打成一片。午睡时,调皮的学员用草根挠赵苍璧的脚心,赵苍璧被弄醒也不恼。赵苍璧还带着学员用辘轳压出一块平地,栽上一根木桩,安上当地铁匠打就的铁圈,建成一个简易的篮球场。学员招数也多,严夫挖了个沙坑,大家玩起了撑竿跳。起跑距离太远,就从赵苍璧住的窑洞里面起步。休息时分,赵苍璧常常弹弹陕北流行的三弦,与学生合奏。有时,赵苍璧也会躲到崖顶独自吹箫,那就是琢磨他的侦察专业呢。 二期的教员职务没有一期高,课程却更加专业。长期在敌后工作的八路军保卫部长吴改之,教授如何密写。曾希圣教授情报分析。中共在红军时期就开展无线电侦听工作,从中获得大量国民党军事情报,为反围剿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曾希圣就是其中的重要骨干。建国后曾希圣任安徽省委书记,工作出现严重失误,据说,因为历史上情报功劳太大免于处分。刘鼎讲无线电通讯。同周恩来一起留学法国后,刘鼎又到德国学习军事机械制造,到苏联学习军事工程设计,回国后在中央苏区造出红军自制的第一门炮、第一批炮弹。熟悉现代技术的刘鼎向大家教授收发报技术,没有电台就用锤子敲击铁轨来演示电码。学员们第一次听说神秘的密码,什么“依位法”、“漏格法”,妙不可言。刘鼎的课程甚至还包括如何投毒、放毒、防毒、解毒,这可都是敌特擅长的手段!这位擅长技术的刘鼎,建国后任第一机械部副部长。 训练班最有意思的是实习。领导上派出两组人员,一组情报,一组侦察,两组互相不相识,暗中斗法。七里铺一个学员实习谍报员,化装成卖菜小贩,到了预定地点,这老兄把担子横在路上叫卖。三十里铺的学员实习抓特务,一看这人就不像,哪有挡路做生意的小贩?于是,三十里铺学员抓了七里铺学员,一直闹到上级保卫机关才弄清都是自己人。 这期学员也出了不少干部。王林在延安曾任毛泽东的行政秘书、北京市民政局长,侯良后任新疆公安厅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杜定华后任新疆公安厅副厅长、新华杜纪检组副组长,严夫、张季平后任国家安全部局长,杨岗后任四川公安厅长,伊里后任陕西公安厅长, 薛光后任新疆公安厅长,乔庄后任云南公安厅长,郝苏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那时的学员,根本没有想到后来的高官重职,入学时就立下誓言,做革命的情报保卫人员,把生命献给党。 三十里铺训练班本来就为了补充地方干部,学员毕业后都分配到各县保安科工作。七里铺的学员本来打算都派往敌区,后来形势变化,边区更需要干部,这些学员也大多留在边保任职。二期的伊里做了保安处秘书。侯波、宋凝等学员年纪太小,还被送到延安中学读书。侯波中学毕业后做过保安处收发,建国后任中南海摄影师,拍摄大量中共领袖的照片。 无论中社部还是保安处,这些训练班的学员,往往比他们的上级文化高,许多还比老干部升迁快。提拔最快的外来知识分子是邹优瑜(邹瑜),这个广西学生当保安处的秘书科长时才18岁,从籍贯从资历都找不到优势,就是重视文化。郝苏也属于外来知识分子,1939年1月参加七里铺训练班的时候,陈昌奉这样的长征红军干部已经是警察队指导员。7年之后,郝苏任延安市公安局长,陈昌奉还是一个派出所长。如此重用的知识分子,那些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就没有意见? 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内部的倾轧相当厉害。军统内部,就重用蒋介石的同乡浙江人,浙江人之中戴笠最亲信的又是小同乡“江山派”。这种建立在个人关系之上的特工组织,由于高度的亲密而非常巩固,但是一旦遇到人事更替,就会分崩离析。戴笠坠机死后,可能的继任者立即展开激烈争夺,最后虽由戴笠的同乡毛人凤接班,却也江河日下。 共产党这边,情报、保卫机关也有人事问题。特科多为大革命时期的白区干部,保卫局多为工人出身的红军干部,抗日战争又大量吸收外来知识分子干部,还有大批当地农民干部,这几类干部能否团结共事? 作者就此询问当时边保的干部科长,郭步岳说:中央当时重视使用知识分子,保安处的周兴等领导也重视提拔知识分子干部。我们干部部门非但不会歧视这些知识分子干部,反而更加重视提拔使用他们。 能够重视人才,团结人才,看来也是中共情报、保卫工作能够战胜对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来干部来自全国各地,南到两广,北到东北,东到海隅,全国到处都有人来,这就立即改变中共早期干部集中于几个省份的格局,便于向各地开展工作。中共干部本来在品质和意志上远超国民党,只是文化程度偏低,有了这批知识分子,国民党在人才方面一点儿优势也没有了,而共产党方面则是如虎添翼! 尚未掌握全国政权的共产党,尚未具备开办正式学校的条件,只能通过训练班来培训干部。中社部、保安处,还有其他根据地举办的情报保卫干部训练班,起到快速培育人才的作用,称为情报保卫战线的“黄埔军校”,也是差强人意。 从长远看,“黄埔军校”更是名符其实!就是这些从延安窑洞走出的年轻学员,后来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居然组成新中国情报、保卫战线的顶尖领导层。 作者一一采访这些“中国的特务头子”。这些年届八十的老人,回顾一生波澜起伏的生活,都说当年训练班的生活最值得怀念,都说训练班的同学最亲切。那是青春的记忆啊! (郝在今/ 摘自《中国秘密战》)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书摘 |
(编辑:黄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