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图说军史>>今日关注 >>正文
“甲午战争文化沉思录”系列文章之五:硝烟中的刀刃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尤永斌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8日09:17

    “致远”舰撞击日舰“吉野”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激战5小时弹尽且受重创后,舰长邓世昌欲冲撞日舰“吉野”与之同归于尽,结果被鱼雷击中锅炉爆炸而沉没,同舰官兵246人一同殉职。(图片来自人民网)

  缺乏战斗精神的消极防御,最终是武器装备还没有发挥作用就拱手让人

  甲午战争前后,慈禧太后作为清军幕后的最高当权者只忙于庆祝她的60大寿,生怕战争的爆发与扩大会影响她的庆寿大典,只希望战争能早日结束。身为清军作战的直接指挥者,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长期以来一直推行“避战保船”的方针。

  上层的表现使清军在战争一开始就被导入了委曲求全、怕战保和的窘境之中。在此影响下,清军大部分将领都没有去仔细思考如何反抗侵略、如何去赢得战争的胜利,甚至有的将领想到的只是如何保全乌纱和自己的财产,于是一个又一个逃跑将领就应运而生。

  在甲午战争前,威海、旅顺、大连等军事要地的防御工事修建得十分坚固。但是,在战争爆发以后,这些本来应该发挥强有力作用的军事设施、武器等,实际上远远没有发挥其效能就被敌占据或摧毁。当日军围攻金州时,大连守将赵怀业忙于督促兵勇搬运行李物什,准备逃跑,拒不支援金州,致金州最后孤立无援而失陷,而赵听到金州失陷的消息,竟一炮未放就逃往旅顺,防御工事完善的大连就这样拱手送给日军。当日军进犯旅顺时,除徐邦道孤军奋战外,包括龚照玙在内的清军将领却早已逃之夭夭,日军又占领了固若金汤的旅顺。

(编辑:孙智英)
相关图片

解放军报看甲午:情感与理智的双重洗礼

《甲午的殇思》续篇:晚清的镜鉴

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

军情观察:“甲午”之耻的警钟必须常鸣

反思甲午之殇 “瞭望”硝烟后的实战自强

甲午海战启示中国海军:必须有积极进攻意识

环球时报:跳出甲午情结 不在自信自卑间摇摆

甲午之年反思120年前甲午之败

甲午的殇思——写在甲午战争两个甲子之年

甲午的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