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图说军史>>今日关注 >>正文
沉思之七:从马江海战到甲午之殇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徐兵博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4日17:03

  1、无论是马江海战中的福建水师还是甲午海战中的北洋水师,船政学堂和“福建身影”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岁月的江河以其湍急的回旋冲刷卷走历史的屈辱,又用澎湃的咆哮叩击鼓荡着今人的心扉。130年前的马江惨败,120年前的甲午悲歌,晚清中国为了海疆、海权所做出的努力——开设福建船政学堂,打造北洋水师,都事与愿违地以失败告终,这其中的偶发因素和必然缘由,值得我们深思……

  福建船政学堂是清朝乃至中国海军现代化的起点,它对于晚清水师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马江海战中的福建水师还是甲午海战中的北洋水师,船政学堂和“福建身影”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1866年,洋务名臣沈葆桢接掌福建船政。他在兴建新式船厂的同时,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建船厂、造兵舰、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几番励精图治下,福建船政建设初见成效。1874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拥3600兵力在兵舰护卫下强侵台湾。沈葆桢临危受命,率领由马尾船厂自造舰船和船政学堂培养的海军将士组建的福建水师前往驱敌。战争中,福建水师舰队显示出压倒性的实力优势,使日军不得不议和撤退。碰巧的是,刘步蟾、邓世昌等船政一期生均于1874年毕业,此时正在沈葆桢阵中。这是他们与日本人的第一次交手,而20年后,这批船政毕业生将与日军展开又一轮殊死搏斗。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水师,不久之后就遭遇到毁灭性的打击。1883年,清廷就越南问题与法国爆发武装冲突,后双方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但法国侵略者决定从海上进攻,逼迫清廷进一步就范。1884年7月,法将孤拔率领法远东舰队窜犯至福州马尾附近海域。此时的闽江口至马江沿岸,经多年经营,形势险峻、炮台林立,并有部分克虏伯大炮,依托福建水师兵力和当地军民支持,本可拒敌于马江口。但清廷因恐影响中法“和议”而与列强“调解”,放任法舰自由驶入马江,与福建水师相邻而泊。近40天中,法军每日抵近观察福建水师情况,占据有利地形,记录当地水文地理,前线将士对此焦急不已,多次请战,均被清廷驳回。上层决策的昏庸与前敌指挥的软弱,一步步将福建水师推向了危险的边缘。1884年8月23日,马江海战爆发。刹那间,马尾港变成血与火的炼狱。吨位、火力、防护、阵位均占优势的法军近距离猛烈突袭,让还未解缆升火、准备弹药的福建水师各舰几乎成了固定的靶标。短短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11艘兵舰以及多艘运输船沉没,官兵殉国760人。战斗中,福建水师官兵毫无惧色、力战不退,英雄气概令当时观战的美、德等国军人亦为之动容。“福星”舰管带陈英高呼“大丈夫食君之禄,当以死报!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以身殉国。“振威”号管带许寿山,在沉船前最后一刻仍点火发炮,重创法船,力战身死。然而,福建水师官兵虽浴血奋战,却没能逃脱惨败的结局。福建船政18年积累折损殆尽,此后福建水师再不复当年之盛。

(编辑:孙智英)
相关图片

甲午沉思:审视战场背后的声音

“甲午战争文化沉思录”系列文章之五:硝烟中的刀刃

“甲午战争文化沉思录”系列文章之四:看不见的杠杆

沉思录之三:刘公岛的目光

沉思录之二:作风之弊与文化之短

沉思录之一:历史的宿命?

解放军报看甲午:情感与理智的双重洗礼

《甲午的殇思》续篇:晚清的镜鉴

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

甲午之年反思120年前甲午之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