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图说军史>>今日关注 >>正文
沉思之七:从马江海战到甲午之殇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徐兵博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4日17:03

  2、残酷的现实强烈地刺激清朝统治集团进一步反思海防之策

  马江惨败让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制海权落入法国之手。残酷的现实强烈地刺激清朝统治集团进一步反思海防之策,引发清廷内部海防大讨论,形成“以精练海军为第一要务”的共识,并决定优先“精练北洋海军”。

  1885年10月,马江惨败一年后,清廷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管理全国海军事务,加快北洋海军建设步伐。到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清政府拥有了一支亚洲一流的近代化海军舰队。但北洋水师的成军,也使清朝统治集团自满起来,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譞认为海军“声势已壮”,李鸿章也称北洋水师实力“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与此同时,1888年后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展海军,将30%的财政收入用于舰队建设;1893年起,明治天皇每年从自己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官员薪水里取十分之一,加上广发造舰公债从民间募资,补充造船费用。至1894年,日本海军在舰艇总吨位、航速和火炮方面,均已超过北洋水师。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廷出兵协助镇压。日本看准时机,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清廷遂应朝鲜之邀派兵入朝,并依《中日天津条约》之条款通知日本,于是两国均派军进驻朝鲜。此后“东学党起义”平息,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政府一面拒绝与清廷达成撤兵协议,并不断运兵入朝,一面抛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方案,既不撤兵又拖住驻朝清军。到6月底,侵朝日军增至8000余人,相比驻朝清军已占绝对优势,而清廷决策者李鸿章则既未向朝鲜增援军队,也没让清军先行撤出,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列强调停,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7月中旬,中日、日朝谈判彻底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开始派兵增援前线。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7月25日,李鸿章所派护送赴朝兵力的清军舰船“济远”“广乙”在朝鲜丰岛海面遭日舰袭击,租来运兵的英国“高升”号商船亦被击沉,甲午海战正式爆发。北洋水师迎来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海上反侵略战争”。最终,一代雄师困守孤岛、全军覆没,谱写了一曲令后人扼腕喟叹的甲午悲歌。

(编辑:孙智英)
相关图片

甲午沉思:审视战场背后的声音

“甲午战争文化沉思录”系列文章之五:硝烟中的刀刃

“甲午战争文化沉思录”系列文章之四:看不见的杠杆

沉思录之三:刘公岛的目光

沉思录之二:作风之弊与文化之短

沉思录之一:历史的宿命?

解放军报看甲午:情感与理智的双重洗礼

《甲午的殇思》续篇:晚清的镜鉴

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

甲午之年反思120年前甲午之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