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军报一位“80后”老报人的读书心得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孙伟帅 发布:2016-01-04 14:29:57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杨老向记者介绍自己编著的书。何友文 摄

“进来吧!书在桌上,你自己随便看就是了。”杨老说。

这是我第二次走进解放军报原总编辑杨子才老人的家中。就在几个小时前,我采访了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深深地为其爱书好读的精神所打动。回去后反复思忖,决定打个电话向杨老借一本他的《萤窗杂文集》来仔细阅读。没有了上午第一次采访的寒暄,倒真有点像到自己爷爷家中那份随意。不变的,还是他家中那种像是隔绝于浮躁喧嚣外的安静,直抵人心的安静。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爱读书,走哪儿都背一本”

岁月在这位老人的脸上刻下了深深印记。

“我是农民的儿子。”1930年12月,杨老出生在云南宜良一个普通农民家中。儿时的他喜欢读书,父母也重视对他的培养。可那时,个人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往往受限于内忧外患的国家现状。天下之大,却难以摆放一张安静的书桌。刚满15岁的杨老还没读完初中一年级,就响应民族命运转折关头的召唤,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那时解放战争正打得激烈,杨老所在部队每年要进行一百多场战斗。学校的读书生涯虽然中断了,但是杨老一辈子的读书生涯才刚刚开始。“从战争年代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其他东西我都可以不要,都可以扔掉,但身上一定要背着几本书,有空就读啊!”

一位同事看了我对杨老的视频访谈,发来一条微信:26年前,我刚毕业到军报,做秘书,看到杨总都是书不离手,走哪儿都背一本……几十个字,敬意满满。而今,他人的回忆映照在我眼前的现实里:杨老背靠着几大柜子的书,笑容满面地跟我讲自己的读书经历。

“那时候中国最早的《毛泽东选集》是在东北出版的,我就背着一套,有空就看。”上世纪60年代,杨老遭遇了人生低谷。在农场里劳动,每天都要扛一两百斤的麻袋,一个人种30亩花生,从天亮忙活到天黑。但让他最难受的,不是身体的乏累,而是农场里无书可读。这是一种比身体疲惫更难以承受的痛苦。于是,他开始抄写《毛泽东选集》。昏暗灯光下,一遍又一遍,蝇头小楷写得工整漂亮。“写完就背!几乎全都背下来了!”

(文/中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图/何友文)

1 2 3 4 5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