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图片专题>>2014年>>寻访甲午战争遗址>>相关报道 >>正文
《甲午的殇思》续篇:晚清的镜鉴
作者:刘新如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1日05:50
    (原标题:晚清的镜鉴)
资料图片:1895年1月,日军在荣成湾登陆。 

  “人们最关注的历史是离自己最近的历史”。

  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晚清军事变革的失败就是一面雪亮而又无情的镜子。 观照历史是为了看清未来。虽然晚清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大约70年时间,但甲午战争是其中具有“涟漪效应”的标志性、转折性事件。对曾历经甲午战争失败历史之痛国家的军人来说,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视角,透视晚清军事变革的失败,从中探寻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历史启迪,对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军梦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涵。

  迟到而又半途而废的变革——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才能勇立时代变革的潮头

  “军事变革”,是一个现代词汇,“晚清军事变革”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界定,沉湎于“天朝上国”迷梦的大清帝王并没有这样的历史自觉。

  1793年9月,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领庞大“祝寿”使团,从万里之遥来到北京,给乾隆皇帝送上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仪器和兵器,包括铜炮、毛瑟枪、开花弹以及装载110门大炮的战舰模型等“贡品”,但想不到却被清廷大臣视为“淫巧奇技”,摆放在圆明园里当作玩器赏弄,对其新式火器操演也岸然相拒:“谅无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40多年后,就是在这次作为“见习侍童”访华并受到乾隆老爷喜爱的男孩子小斯当东的力主之下,英国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英军轰开古老中国大门的主力战舰与枪炮、望远镜等,与马戛尔尼访华时展示过的礼品大致相同,后来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时那些礼品仍完好无损,又由英军将其重新运回伦敦。

  无独有偶。若干年后,西方铁路之父麦可唐纳·斯蒂芬到中国游说发展铁路的庞大计划,并在宣武门建造了一条半公里长的小铁路。殊不知,火车的轰鸣声惹得龙颜大怒,随令拆除。

  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19世纪是世界军事迅速发生变革的时代。蒸汽机的隆隆引擎,不仅推动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增长,而且直接导致了战舰、火炮等武器装备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以海权为代表的现代海军和以路权为代表的现代陆军。

  倘若清廷大臣对送上门的“洋玩意”进行一番研磨,发觉其科技工业含义及巨大军事价值,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就有可能重写。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正是由于清朝统治者思想僵化,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看不到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丧失了尽早进入军事近代化历程的绝好机会。

  早在鸦片战争之前,魏源就编撰出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科技的详实专著《海国图志》,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对策,但这本书在国内无人问津,结果被翻译到日本后蜚声东邻,一定程度上为明治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天朝上国”从自我沉睡的美梦中醒来,终非易事。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巨大民族创痛,并没有真正触动大清王朝。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竟被称之为永保太平的“万年和约”,以致“雨过忘雷”,继续在麻木和愚昧中昏睡,又使中国军事近代化被延误了整整20年。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京师老窝,咸丰皇帝仓皇出逃,才使清政府深感“社稷民生之困,时势艰危之亟”。“天时人事,无可再缓”。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艰难开启了“求自强以御外侮”的晚清军事变革历程。 

  1861年,李鸿章在安徽创建安庆军械所,拉开了以军事自强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的序幕。 

  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四艘炮船,开始了清朝海军向国外购买军舰的历史。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从此近代中国拥有了一支当时堪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军舰队。

  从总体上看,洋务运动顺应了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军队几百年才完成的由冷兵器向火药兵器的过渡,推动中国社会步履踉跄地进入近代社会。

  然而,晚清军事变革一开始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应激之举”。在相对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下,清政府自认为海上门户“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再次消弭了军事变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北洋海军成军至甲午年间,6年多时间未置一舰,未添一弹。实际上,北洋水师建成之日,也是其停止发展之时。而这6年是世界工业科技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的6年,日本利用这一时机以每年增建两艘主力战舰的速度赶了上来,到甲午海战爆发时,北洋海军在船速、连发炮等方面已落后于日本的联合舰队。

  正如意大利著名军事理论家杜黑所言:“胜利只向那些能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变化发生再去适应的人微笑。”机遇与幸运相连,机遇也与厄运相伴。输掉了一次变革机会,就等于输掉了整个世界。甲午一战“蕞尔小邦”轻松地推倒东方“泥足巨人”,使大清帝国彻底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盘中之餐”。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历史上,有多少国家和军队抓住战略契机而走向强盛,又有多少国家和军队因错失良机而滑向衰亡。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深化国防和军事改革,扬起鼓荡的时代变革之帆。

  人们注意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世界新军事变革”改为“世界新军事革命”,虽一字之改,但意义重大。军事革命是军事变革进入质变期的标志。一场新军事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和决定着各国军队建设与现代战争。

  千帆竞发,击楫中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面临着宝贵的“时间窗口”。

  这是一次考验机遇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的进军。近代百年,我们曾一次次错失赶上时代潮流的大好时机,积弱积贫,备受欺凌,饱经忧患的中国人再不能也失不起机遇了。

  今天,经过几代人浴血奋战和艰苦打拼,我们重新回到了较为有利的历史起点,赢得了相对有利的和平环境。国家的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也极容易在无所作为中丧失战略机遇期。

  历史表明,和平发展期不应是军事变革的停滞期,改革的“时间窗口”不会永久地敞开。犹豫不决、畏葸不前,必然错失良机、前功尽弃。因势而谋、应势而动,才能乘势而上。

  “必须抓住战略契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军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讲的这段话振聋发聩,如鼙鼓雷鸣,催人奋进。

  识天听风,临流观澜。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牢牢把握“时间窗口”,紧紧抓住战略契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以蹄疾步稳的务实作风,跟上世界军事变革的步伐,勇立时代发展的潮头。

  《解放军报》(2014年03月21日 06版)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图片

甲午海战启示中国海军:必须有积极进攻意识

环球时报:跳出甲午情结 不在自信自卑间摇摆

甲午之年反思120年前甲午之败

甲午的殇思——写在甲午战争两个甲子之年

实拍甲午战争大决战(组图)

外交部就“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答记者问

中日甲午战争老照片:清军重炮远胜日军

日本学习甲午战争解决钓鱼岛的背后

【组图】甲午战争:威海卫之战

中日舆论甲午战争已打响 这一次决不能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