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图片专题>>2014年 >>正文
地球之巅的团队步伐——记空军驻藏某雷达团党委带领官兵在“生命禁区”建功立业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袁道斌 张大森 郭凯 本报记者侯铁中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3日11:04

    科学家断言:地球上高于海拔4500米的地区,属于“生命禁区”,人类将无法定居生活。

    然而,空军驻藏部队某雷达团的所有雷达阵地,平均海拔4988米。38年来,该团官兵在地球之巅不仅扎下了根,而且创造出了令人称奇的英雄业绩。特别是近10年来,该团认真贯彻落实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和《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甘巴拉精神”,团队迈出了整齐向上的步伐,先后涌现出了荣立集体一等功的堆拉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讲理想、树信念,生命禁区构筑“生命线”

    飞越世界屋脊的航线不仅是开发西藏、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生命线,而且连接着南亚各国,连接着世界。在海拔5374米“生命禁区”的雷达站,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不要说工作,能躺上3天就是好汉。19915月,西藏举行和平解放40周年庆典,跟随中央慰问团进藏的著名相声演员牛群,歌唱演员胡晓晴、达娃央宗上山慰问官兵,来到山上,演员们连气都喘不过来。牛群的相声本来是逗笑的,可在这个时候,他怎么也笑不起来,看着眼前这群嘴唇发紫、颧骨通红而又笑容满面的战士、没说几句就泪流满面,紧紧地和战士们抱在一起。

    1993726日,空军授予他们“甘巴拉模范雷达连”荣誉称号,1994628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他们“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这个称号来之不易,这种荣誉当之无愧。为此,雷达团党委十分注重用甘巴拉人的崇高理想信念激励官兵扎根雪域高原,他们给官兵们讲清雷达部队的地位和作用,使大家明确驻藏雷达兵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千里眼”,是保卫祖国领空、领土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增强官兵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一次,他们组织部分新兵上甘巴拉搞教育时,汽车突然抛锚在距阵地3公里的山坡拐弯处。来自福建籍战士刘瑞家庭条件优越,可此时,他走了不到50米,就倒在地上起不来了,几名战士扶着他一步步往山上攀,3公里路程硬是走了近3小时。事后刘瑞感慨地说,上甘巴拉使我领略了生命禁区的含义,灵魂受到了震撼。

    为了让广大官兵安心在雪域高原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团党委要求各个党支部不失时机地在官兵中宣传甘巴拉阵地开展“当一天甘巴拉人”活动。每当新兵入伍、新干部进藏,都要安排他们参加甘巴拉荣誉室,给他们讲述甘巴拉人的故事,组织他们为甘巴拉人做一件好事。1995年以来,读甘巴拉书籍、讲甘巴拉人故事、唱甘巴拉歌曲、做甘巴拉式的人,已经成为广大官兵的自觉行动。

    在甘巴拉雷达站,我们见到了技师徐兴刚和田野,他们都是199112月入伍的,后来分别考取了空军雷达学院,毕业时,俩人又申请回到了甘巴拉,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是甘巴拉培养起来的,只有回到甘巴拉,心里才踏实。许正兵是一名从革命老区遵义入伍的战士,上山后高原反应特别厉害,头疼、呕吐不止,心跳每分钟120多次,不得不下山住进了医院。10多天出院后,连队安排他在休整点当文书,他坚决要求上阵地。第二次上山,高原反应依然非常强烈,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值班干部和战友们劝他下山,他双手抓住床沿不放,流着泪说:“上阵地人人都得过这一关,让我再抗两天吧,抗过去就没事了!”大家怎么也没有料到,他躺下后,就再也没能起来,高原肺水肿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据统计,雷达团组建以来,共有40多名官兵被恶劣的自然环境夺去了生命,他们将英灵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

    死亡并没有吓倒英雄的雷达兵,他们以“缺氧不缺报国志”的英雄气慨,顽强扎根生命禁区。近几年从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入伍的战士,都能自觉以甘巴拉人为榜样,安心服役,甘愿牺牲奉献,在生命禁区构筑起保证航线安全的“生命线”。

    干部带头,党员示范  雪域高原筑起战斗堡垒

    当记者问:“雷达团的环境如此恶劣,条件如此艰苦,但官兵的思想却非常稳定,而且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靠得是什么?”团政委张才智告诉记者,关键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委,是他们在雪域之巅筑起了摧不垮、打不烂的战斗堡垒。

    团政委张才智可算是老西藏了。他一入伍就在这个雷达团,至今已26年,先后在两个远离团机关的雷达连队任过职,其中二站跟团部1200多公里。由于道路崎岖坎坷,到团部开一次会,路途需要一个星期,他在这个连队任了三年多的指导员,只回过一次团部,连队的一切工作都由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决策。为了保证完成战备任务,他3年多只休过一次假,其余时间全呆在山头,被誉为连队的“主心骨”和“排头兵”,由于连队完成任务出色,他连续3年受到嘉奖,一次被评为“优秀指导员”,后被提升为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目前,他在这个团年龄最大、在班子里任职时间最长,但他仍是处处带头作用表率。

    驻藏部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从内地休假或出差回部队的,3天内自然休息,以适应西藏的缺氧环境后再上班工作。但张政委从不享受这个待遇,每次都是回部队的第二天就参加早操。其实他患有血压高,心脏也不好,但他从未对人讲。无论是任团政治处主任,还是团政委,他每年下连队都在60天以上,全团所有雷达阵地,他都上过78次。这期间他经历过不少险情,有两次坐的车差点掉进悬崖。谈起这些,他只是一笑了之。

    团长张太恒也是一入伍就在这个团,至今已有22年。他先后在两个雷达站(连)任过站(连)长,海拔高度都在4900米以上。任团领导后,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干在前面。去年底,3站战备油料告急,他立即带着油罐车和生活给养车,昼夜兼程赶往阵地,由于积雪太厚,汽油无法上山。他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第一个扛起油桶,带领官兵往山上背油,连续干到第二天中午,硬是将5吨油料全部背上了海拔5100米的阵地。

    在“生命禁区”呆久了,许多人都患有各种“高原病”,而且一犯病就可能有生命危险。2000111日,团军需股助理石宗辉在去生产基地的途中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团长张太恒立即派车将他送往西藏军区总医院,医院诊断为脑溢血,并报了病危。常委们一合计,决定24小时轮流守护。然而,石宗辉没能熬过24小时,就丢下了进藏探亲的妻子和儿子。面对如此悲惨的现实,常委们感到,无论如何也要把后事办好。他们先安排将石宗辉的父亲接到部队,然后带头捐款,少的几百元,多的上千元,全团官兵共捐款2万多元,使石宗辉的亲人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和战友情怀。

    在雷达团“党员干部是面旗帜,支部是座堡垒”。平时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关键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某雷达站,一场大风卷走了房顶,阵地干部把两个病号扶上较暖和的油机库,其余的4人一组挤在几部雷达车里。党员干部把中间位置让给战士,自己靠在紧挨车门的地方。夜里,气温降到了零下20度,战士们睡着了,而党员干部的半边身子却被冻麻木了。

    在雷达团,正是干部带头,党员示范,形成了人人争先,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在雪域高原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仅1998年以来,全团就有4个单位、11名先进个人受到军区空军以上单位表彰奖励,40名个人分别荣立二等功、三等功,254人被评为优秀士兵。

    雪域高原更要尽职责创一流

    这些年来,雷达团党委始终着眼打赢需要,反复学习江主席为驻藏空军所作的“加强西藏空防,戍边御敌建功”的题词,引导官兵从“一切为打赢”的高度,牢固树立“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习武艺不精,不算合格兵”的思想。

    在抓好教育的同时,他们制定了《战略工作细则》、《雷达情报质量管理评比实施办法》和《科技练兵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争当科技之星”活动,坚持每年组织12次岗位练兵比武,并把开展岗位练兵与官兵成长进步挂起钩来,激发干部战士的练兵热情。去年,团里先后组织了雷达操纵员,油机员,机关干部科技练兵集训,集训中,他们打破“干部为师”的习惯思维,倡导能者为师。教员队伍既有士官,也有战士,学员既有干部,也有领导。他们还注重加强对技术骨干的培训。近几年,先后选派112名机关参谋和业务尖子分别到空军雷达学院、武汉宾胡机械厂和兄弟雷达团学习,请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团里辅导讲课。去年,团总工程师张想平参加空军总工专业比武获得第一名,四站站长唐联永参加军区空军雷达站长专业比武获理论考试第一名。

    团党委还特别注重在完成任务中磨练官兵的战斗意志。为了托起西藏的“空中桥梁”,当好祖国八分之一领空的忠实守护神,他们引导官兵在完成任务中锻造敢打敢拼的顽强作风。

    在甘巴拉雷达站,雷达操纵班长毛世才从荧光屏发现,一驾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飞往拉萨的国际航班,偏离航线15度,正擦过中尼边境,向南亚某国飞去,他立即将这一空中特情上报阵地指挥所,在看不见的电波引导下,那架飞机在空中划了一个弧线,回到了正常的航线上。

    团党委通令嘉奖毛世才的同时,在全团开展了一次恪尽职守教育,使广大官兵进一步认识,扎根生命禁区,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一天上午,某雷达站一部雷达发生故障,荧光屏上一片模糊,一个小时后,将有再从架民航班机降落在拉萨机场,总值班员紧急拉响警铃。雷达技师晏德忠腹泻两天了,昏昏沉沉地躺在病床上。一听见铃声,他本能地一骨碌爬起来。从宿舍到阵地,有64级台阶,平时走上去都会气喘嘘嘘,此刻对晏德忠来说,如同爬天梯。到了阵地,他顶着风雪爬上雷达车抢修雷达天线。20分钟后,故障排除了,他却冻疆了,从雷达车上摔了下来,碰得右眉处鲜血直流,至今留下了一块伤疤。

    1998316日上午,藏东某雷达站开机不久,遇到11级左右大风,导致雷达天线电机负荷过大烧坏,当时,从成都飞往拉萨的军民用航班机正处在该站的雷达探测范围,情况十分紧急。阵地上8名官兵顶着狂风,在雪地里用背包绳拉着天线旋转,没有漏一点情报,受到上级的表扬。

    正是由于一茬茬雷达团官兵坚守岗位无私奉献,38年来,全团安全引导军民用航班、党和国家领导人专机46万多批、48万架次,优质情报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科技日报 2001116日)

(编辑:孙智英)
相关图片

用相机记录英雄甘巴拉人——军旅著名摄影家张雷将海鸥数码相机送上甘巴拉雷达站

英雄永在!向“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牺牲烈士敬礼

凝望“神山”甘巴拉——成都军区空军“五级”主官培训剪影之五

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 西藏军区特种作战团哨兵执勤

西藏日喀则军分区侦察兵高原练实战

西藏军区某旅首批“超级女兵” 专业训练不输男兵

西藏军区某旅组织实战化训练

直升机紧急飞赴西藏阿里抢救患病战士

西藏军区某边防连官兵攀岩涉雪行走在巡逻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