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根针灸针牵出红军的整个卫生工作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孙成智 发布:2016-09-23 19:20:25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庞克道简历

庞克道(1899-1964),苍溪县鞍子乡双山村人,少时家境清贫,读书4年后拜师学医,20岁时半农半医,1933年参加红军军医院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川陕省苏维埃人民医院政治指导员。随红军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边区曲子县医药社主任。1951年3月庞克道任苍溪县卫生院副院长,他发扬红军优良传统,坚持自力更生,利用废料改建婴儿室和产床;利用空地种蔬菜和中草药;利用药物包装箱制作病例牌和病察柜。1954年扩建县卫生院时,他坚持勤俭办院,节约开支1.8万元,还经常与医生一道研究用药、处方,仅1956年便给患者减轻经济负担3036元。1960年苍溪县人民医院(1956年改县卫生院为人民医院)被评为南充专区和四川省“勤俭办院”的典型。

庞克道的二三事

亲创保健药社 荣获英雄称号

1942年6月,时任中国工农红军二分院医务主任和政治部主任的庞克道,亲自创办曲子县保健药社。先是用他自付的1300元与曲子县政府的850元经费创办,1943年夏季,曲子县保健药社遭水灾后,庞克道与宋伯言、路秉义等人从山沟砍伐木料,搬运石头,然后自筑地基、砌墙,自做门窗、大梁,奋战半年时间,重建了一座新药社,庞克道带领大家又自力更生,用30万元重建了一所价值300万元的保健药社。1944年10月3日《解放日报》以《由小药铺到大药社》和《曲子庞克道组织中医服务群众》为题报道:“这个保健药社在两年半以前,还是一个价值不足3000元的小药铺,两年半以后的今天,却成为一个拥有六七百万元资产,每天收入数万元的药店,它不但在曲子是首屈一指,就是在陇东来说,也是数一数二的。但如果从医药效果和群众爱戴上说,恐怕整个分区也是无出其右。”庞克道建起保健药社后,带领大家自力更生解决医疗器械、生活用品、药品和研制等问题。没有手术床、医药架等,他们用木料、牛角、玻璃瓶等自己做,没有消毒器械,他们就用蒸笼、铁槽代替,没有纱布,就用自制的土布包扎伤口,没有凡士林,就用猪油顶替,没有洗涤剂,就用碱粉消毒,没有纸张,就用桦树皮开处方,没有木炭,就到子午岭砍伐烧制,没有药品,他们就自己上山采集和研制。当时,由于国民党实行封锁,药品极为缺少。他们就地取材,利用陇东盛产的党参、冬花、柴胡、甘草、杏仁、桃仁等中草药治病。为此保健药社的医务人员,每年都上山采集或下乡收购中草药5至6次。他们还根据不同的病症研制了一大批中成药,比如“麻杏石甘丸”“沙气林丹”“三七粉”“生肌散”“疥疮膏”等,就是治疗感冒、胃痛、止血、疥疮和敷肤外伤的良药,“玉枢散”“锡类散”“升降散”“林树散”等,又是传染病白喉症和大头瘟的克星。庞克道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团结并改进旧有的医生,使他们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他的发展计划是开办中、西医训练班,帮助7个区成立药社,挖药1200斤,开办助产妇女合作社。同年11月16日,庞克道以优异的成绩在边区文代会上荣获卫生战线甲等英雄的光荣称号。

山地打井 造福一方

苍溪县城属于川北山区丘陵地带,在1950年前后的那个年代,水井还不好打,大家饮水很不方便,通常都要到县里已打出的几口井处取水,大单位用水,单位人员都要排班去担水,后来,人员逐渐增多,担水已不够使用,于是,打井就提上日程。苍溪县城打井的深度要低于嘉陵江的常年水位好多米,才能让河水经过远距离浸滤为井水,这样的井水才好,但是打这么深的井缺乏技术。当时,任县卫生院院长的庞克道,利用他在陕北见到的平地打井技术,指导工人在医院首先打了一口井,满足了医院的需要,于是大家都去县医院学习技术,很快,技术得到了推广,许多单位都使用上了自己打的井。老红军庞克道打井的事也一时传为佳话。

1 2 3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