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事摄影家>>刘应华专栏 >>正文
刘应华:看鹰击长空 展性情人生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3日15:30

2012年9月,刘应华乘坐国产歼—10战机在红土高原上空进行空中拍摄。

    刘应华,1960年6月出生,1979年11月入伍,四川富顺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空军大校军衔,现为成都军区空军专职摄影兼成都军区空军新闻负责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二等功2次,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和“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荣誉称号,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刘应华自1986年开始学习摄影,2年后即在空军政治学院和上海青年宫举办个人影展。1993年从北京军区空军调入成都军区空军担任专职摄影以来,他每年都有近半年的时间奔跑在边防一线,从世界屋脊的每一个雪山阵地到巴山蜀水的每一个基层连队,从云贵高原的偏远哨所到秦川大地的飞行院校都留下了刘应华无数的足迹。特别是成都军区空军所属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雷达阵地,他都留宿过,仅海拔5374米的世界海拔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就47次登顶采访。凭着对边防部队的炽热情怀和对摄影事业的执著追求,他拍摄了大量优秀的军事摄影作品,先后在军内外发表作品上万篇(幅),其中近千幅作品在军内外获奖。其代表作有:《山娃长高了》(获1991年解放军生活第二届彩色摄影大赛一等奖)、《千里眼》(获1994年获空军摄影艺术最高奖“蓝天杯”奖)、《婴儿,在万米高空诞生》(获1995—1996年度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选一等奖)、《孔繁森收养的藏族孤儿入伍了》(获1997年全国第四届 “五四”新闻奖摄影作品类一等奖)、《高原新兵的心声》(获2000年“南岭杯”全国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山河壮丽》(获2004年尼康“影像•从心”全国摄影创作大赛二等奖)、《喜盈盈》与《夜鹰行动》(分别于2001年,2004年连续两届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摄影艺术最高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摄影“艺术奖”)、《新时代“试飞英雄”》(获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银奖)。2008年“汶川大地震”摄影作品《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15勇士惊天一跳》和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摄影作品《拉网搜救》、《争分夺秒》被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其中,作品《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于2010年度中分别荣获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质收藏荣誉和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授予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作品《15勇士惊天一跳》获“2008国际郎静山摄影艺术奖”金像奖。2008年分别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称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授予“抗震救灾优秀新闻摄影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在摄影实践过程中,刘应华积极探索军事摄影理论,其摄影学术论文《摄影在重大事件和典型报导中如何唱好“主角”戏》获1996年全军第二届军事摄影理论研讨会三等奖,《数字摄影对军事摄影的机遇与挑战》获2004年全军第三届军事摄影理论研讨会优秀奖。

摄影体会:

摄影,是情感另存的方式

    罗丹有句名言:“艺术就是情感”。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寄放,每个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作品传递着对生活的品鉴和解读。我的理解摄影就犹如书画家、文学家手中的一支笔,它是艺术家情感寄放的载体。一幅照片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情之所至、心之所至。可谓尺幅映大千,瞬间聚永恒。作为一名军队摄影工作者,二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我一直奉行并践行着一则艺术信条:任何造就感动的“美”,都应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体会,摄影是情感另存的方式,充满激情的摄影作品才是真正以光影写就历史。

    用心去拍摄,将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见解转化为摄影的实践活动,这大概就是中国的传统理念“相由心生”。一次次登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阵地采访,感动着、净化着。那些憨厚腼腆的笑脸、那些庄严专注的眼神、那些风雪卷不走的温情,那些与生命相伴的记忆……,官兵们就这样呈现着本色的质朴无华、纯净高远。或许,它不够绚丽、不够经典,但每个瞬间,都定格着无需拔高的“真善美”,都诠释着奉献的真谛和军旅青春的精彩。1993年4月,刚从北京空军调任成都空军专职摄影的我,幸运的赶上了进藏采访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在与甘巴拉人同吃同住7天的难忘日子里,他们那圣洁的心灵、朴实的品质、默默奉献的精神,使我心灵得到了净化。我是在学做甘巴拉人的过程中报道甘巴拉人,迄今我已经先后38次登上甘巴拉阵地采访,可以说“甘巴拉”已成为我心灵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著名摄影家徐力群说过:“每一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珠穆朗玛”。年年岁岁,我带着朝圣者般的执著,在通往雪域之巅的漫漫雪路上颠簸跋涉。稀薄的空气、刺骨的寒冷、令人窒息的狂风,都让我更深地体悟到常年驻守在生命禁区那些战友的淳朴和崇高。2008年1月23日,我去林芝色季拉山雷达阵地采访,遇上大雪封山,我随给养队的官兵和3名军嫂攀爬4公里山路登上阵地。2小时45分钟,我们手拉着手相互鼓励着,在稀薄的空气中顶着刺骨的寒冷和让人窒息的狂风艰难前行,靠着意志苦苦支撑,挑战生命的极限。到达山顶后,虽然累得筋疲力尽,几乎虚脱,我们却激动的相拥在一起,至今那体温依然温暖,那感动依然存留……

    “在感动中纪录感动”,这是我在102天抗震救灾一线拍摄过程中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一年过去了,《众志成城,托举生命》这幅照片感人的场景常常浮现在眼前:2008年5月13日,在泥泞的陡坡上,身着雨衣的战友在大雨中把生命高高举过头顶,艰难的转移,所有的力量、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生命”这一点上,可以说,每一个战友在我的镜头中,他们个个都是伟大的雕塑。后来这张照片出名了,我也获奖了!其实镜头中的战友首先感动了我,如果说我有一点贡献,就是忠实地纪录了他们,真正该获奖的是我那群可爱可敬的战友。

    凭借相机记录历史,存留感动,已经成为我情感另存的方式。每一次记录,无不是心灵的倾吐。随着边陲采访次数的增加,我对边关军人的挚爱和理解亦不断延伸和升华。我认为,拍摄的灵感来自于感动,只有用心去热爱、用心去细读、用心去感悟,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才能创作出读者喜爱的作品。

(编辑:赵阳)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