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挫败感油然而生。念兹在兹的卓拉哨所,我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几度尝试上哨,如今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与他失之交臂。卓拉哨所“近”在眼前,我却不得不立刻掉头下山。
脑瓜儿像是扎进数不清的针一样疼,双腿好像不是自己的了,每一脚感觉已经很用力了却不知踩在哪里……在爬到海拔4300米的地方,我开始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
“哎呀,小伙你咋变成两个了!团长,我咋觉得腿不是自己的了呢。”
“血氧量不到80,心率132,不能再往上走了!这么严重的高反,万一晚上出点事,就算上去了,下都下不来!”我凑着身子去看军医手中的检测仪,只希望他口中所说的这个人不是我。从最初身无他物大步往前走,到现在吸着氧,拄着拐杖,腰间还有一根背包带,靠战士拉着往前走,依然是走三步歇两步。我坚持再往前走,可还没走几米,已在吸氧的我呼吸愈发困难。团长和军医见势不妙,强烈要求我原路折返。
这是一段我从未想象过的路程,我为之憧憬,为之努力,却败兴而归。坐在山路护栏上,看着往上攀爬的战士慢慢变得越来越小,我有些懊恼,为何只有我有这么严重的高原反应。我猜测,难道是我从北京直飞日喀则,从内地平原到高原4000多米,少了过渡适应?也或许是自己刚值完班,就急匆匆上了高原,身体准备不足,因此吃了败仗?
万分惆怅。当别人“爬”卓拉时,我只能“望”卓拉、想卓拉……
那山•12公里5小时的登山体验
“五一”劳动节这天,当人们开始享受假期时,边防官兵们已经整装待发。我们乘坐的车辆在狭窄且凹凸不平的简易盘山公路上颠簸着,不时地转弯。随着海拔高度不断上升,道路两旁的树木变得越来越少,到后来,放眼望去,四周只剩下杂草。尽管已是五月,但通往哨所的路依旧被雪覆盖,白茫茫一片,偶有露出的墨色石块显得有些狰狞,仿佛在和我叫嚣:“不服,来战!”
尽管“推土机”已经连夜向前推雪几公里,但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腰处,我们开始了徒步前往卓拉哨所的行程……刚开始时,望着茫茫白雪,记者不知从哪里下脚,只能踩着战士的脚印往前走。“你看,这的雪都化了,你走在这个护栏上。之前走的时候,这的雪还没有化呢,分不清哪是哪,一脚踩空就滑下去了……”跟在我身边的战士说着。我走在山路护栏上,一侧是厚厚的积雪,一侧是悬空的峭壁,我战战兢兢地走在上面,唯恐掉下去。我恐高,后来下山的路上,也一直在问,这么严重的高反是不是被吓的啊。
一边是悬崖,一边是雪的道路。孙萌 摄
脚下的积雪差不多有两米多厚,在强烈的高原反应下,我每走一步都感觉像要耗尽全身的力气。一旦脚下没有踩实,整个人便跪倒在雪地里,小心翼翼地把腿从积雪中抽出来,也要费掉不少力气。刚开始,还能和战士们聊聊天鼓鼓劲,可到了最后,就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即使吸着氧,也能听见自己过快的心跳声。
然而,对这条路,卓拉哨所的每一名官兵,都习以为常。
望着这连绵的山脉,我不由心生敬畏……
那哨所•离家很远,离天空很近
在海拔4300米左右,隐约望见卓拉哨所,在被雪覆盖的山顶上,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它是那么渺小,犹如一个火柴盒。
这一路上,并没有看到四周有什么动物,我想也许连鸟类也不会光顾这里吧。行至于此,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不得不提前结束这趟“旅程”。望着变得越来越小的同行者,好不遗憾!
上不去哨所,身边的战士成了我采访的主要对象。“上面是什么样子?”“日常生活是啥样的?”“缺水、没信号咋办?”……连连发问让身边的战士颇有些无奈,等我问完,他们给我讲起哨所的故事。
西藏军区海拔4687米的卓拉哨所每年有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期,官兵每次背菜上哨都要历经艰险,图为官兵在雪地中艰难前行。罗凯 摄
昔日的卓拉哨所闪现在我的脑海:在2008年之前,哨所的全部“房产”是三间水泥平房。一个烧柴火灶的厨房,一个军械室,还有一个宿舍,里面几张用木板制成的木床,木头铁皮制大门,写着戍边卫国四个字。门口两个铁皮大水缸,装着战士们背回来的湖水和化掉的雪水,供战士们日常使用。一到封山期,各类物资基本就要靠人背。
记得那年大雪封山,每当这个时候新鲜蔬菜就得靠人背上山。虽然上级专门下拨了经费请当地有经验的群众送菜,可上哨所近80度的陡坡,没过膝盖的积雪山路,让人望而却步,战士们只好自己每周下山背菜。每人背着近50斤重的蔬菜,手脚并用在冰雪山路上要爬4个多小时。
如今的卓拉哨所就在我的眼前:哨所虽小,却被战士们收拾得非常整洁。哨楼里电视、电话及生活保障设施齐全,学习、娱乐、健身、吸氧可以足不出户。2018年春,卓拉索道开通。从这一天起,封山期哨所吃菜难、饮水难等问题都一去不复返。就连以前冬天无法清洗干净的厚衣服,都可以利用索道寄到连队清洗后,再由索道寄回。
西藏军区边防某团利用索道为卓拉哨所运送新鲜蔬菜,图为运输前官兵装篮。罗凯 摄
高山峭壁之上,卓拉哨所时刻与大雪为伴,山下一场雨,到哨所就是一场大雪,铲雪既是独有的体能训练方式,也是一种消遣娱乐。
一般的门都是从里往外推,在卓拉哨所,门是往里面拉的。排长罗培说,如果夜晚经历一场大雪,早上起床后,门会被大雪堵住,要想出去,只能先挖出一个雪洞,人钻出去再把雪铲掉。
虽然我未“爬”上卓拉哨所,但远远观望,听着大家的讲述,我想象着哨所的生活。我想体验一下从雪洞中钻出,看看它会不会因此而崩塌;我想体验一下围着火炉和战士们谈天说地,还想看一看“无言战友”黑子、二妞、小狮子它们是否真的那般“黑”……
记者在下山途中拍摄上山的战士。孙萌 摄
下山的路上,我走两步就问身边的卫生员:“真的不能上了吗?”“再试一下吧,没准转过这个弯我就好了!”卫生员颇无奈地告诉我:“你就不要再想了,下山吧。”我边走边回头望那近在眼前,又在天边的卓拉哨所,看着它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还未对它说句你好,转眼间就要说再见……
这是一次未完成的体验,被我打上了失败的标签,愁肠百结去不得。可这条道路战士们不知道走了几百趟、几千趟。卓拉,这个“乱石堆放的地方,”卓拉哨所,这个“挂在天上的哨所”,只是想一想,那里的哨兵都令人敬佩。
那(群)人•年轻淳朴的边防战士
如果将你放在一个2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没有网络你会不会接受?你能坚持几天呢?我试着问自己,想象不出答案,或许我承受不了多久。可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在艰苦环境中,苦中作乐,让生活开了花。
战士们说,初到哨所的日子,什么都新鲜。趁着这股新鲜劲儿也不会觉得日子有多么的无聊,即使与刚认识的战友聊聊天也不会觉得日子有多么难捱。哨所的日子,最怕的是时间长了,新鲜感没有了。所以,在这巴掌大的地方,战士们总能给自己找到乐趣,尤其是到了夏天,到下面平台上踢踢球、夜晚“数星星”,再后来哨所有了发电机,还有了电视机和大量书籍。
罗培是一名藏族排长,凭借生长于西藏这一优势,高原反应并没有那么严重。罗培喜欢足球,一到夏天,就喜欢组织大家到下面平台上踢球、颠球、跑步。
这群年轻淳朴的边防战士,背对祖国,守边固防,无惧风雪,只因为肩扛使命。他们不善言谈,更不善讲述生活的艰辛,只是一提起家人,便悄悄红了眼圈。
四级军士长周立峰,到哨所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记者是在海拔3900米的连队见到他的,刚从内地休假回来的他,正在连队进行适应调整。说起哨所的生活,他说最难的还是通信问题。没上哨所之前,在连队还可以和家人视频聊聊天,但到了哨所,想要和家人进行一场较为“流畅”的视频聊天,还是非常困难的,时有时无的信号让人抓狂。有时,还要走到下面宽阔处举着手机各种角度找信号。
西藏军区海拔4687米的卓拉哨所官兵“五一”假日期间不忘战备,图为官兵在巡逻执勤。罗凯 摄
如果不是工作,或许我不会走到边防线,或许我也不会相信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有人能够生存、生活、工作。然而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存在,才有我们幸福的生活。从卓拉回日喀则的路上,听着同伴的聊天,讲起哨所上的这群人,更让我心生景仰。始终记得,这里的战士说到“保家卫国”时坚毅的眼神,犹如镶嵌在峭壁的宝石,坚定而闪亮。
回到工作岗位后,对这次的挫折依然难以释怀,当然也提醒着记者无论何时都要好好做准备,上卓拉并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如果有机会去哨所采访,我仍期待着下一次、下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