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红军的嘱托丨杨克:心系海防建设 给儿取名海防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杨帆 伍行健 发布:2019-10-23 08:15:36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97岁的杨克的嘱托:“我给大儿子取名‘海防’,就是希望国家海防建设强大起来。孩子们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尽到最大努力,不要求作出特别大的成绩,但一定要爱国、敬业,坚决不允许做出对国家不忠、对党不忠的事情。”

撰文/中国军网记者 杨帆

摄影/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出品/中国军网 腾讯新闻 中国人的一天

 

采访当天上午9点,记者在太原某干休所见到了97岁的杨克老人,那时的他还在床上休息,虽然已经醒了,但是97岁的高龄把他“按”在了床上无法挣脱,哪怕只是坐着超过半个小时也不行。

大概两年前,杨克的耳朵开始听不清,跟他说话要凑在耳边很大声地喊。他自己无法支撑着独立行走,才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会不记得。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虽然能自主进食,但说话变得含混不清,双侧肢体也只能稍微活动。不过尽管这样,老人仍然坚持自己上厕所,不愿意给别人增添麻烦。

参加过红军长征的杨克还参加过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等多个战役。荣获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由于杨克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不能过多说话,记者无法听他亲口说出更多的战斗故事,只能通过他儿子的口述找回些许老人过去的事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100岁也要做个普通人

97岁的杨克虽然平日很少出门,但从来没有与社会脱节。早上6点半要听广播,7点要收看早间新闻,他在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的事情。只要有重大事件发生,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他也要先把事情搞清楚。

严于律己的同时,杨克对子女的品行要求亦十分严格,要求他们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尽到最大努力,不要求作出特别大的成绩,但一定要爱国、敬业,坚决不允许做出对国家不忠、对党不忠的事情。

杨克的儿子杨海防向记者介绍杨克的事迹。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我的几个弟弟妹妹在工作学习方面也都比较踏实努力,领导也比较认可,经常被人夸是老革命军人的好后代,总算是没有丢父亲的脸。”杨海防说,作为老红军的后代,我们时时感恩父辈流血牺牲换来和平安宁的好生活,也深知有责任把好的家风世代传承下去,以身作则地引导后代将这一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

杨克和他的女儿。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70岁的办学人

1983年12月,杨克从单位退休。杨克早年参加长征的经历让他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

“我父亲离休后,党照顾老干部,给予了诸多优厚的待遇。但多年来,父亲时刻保持节俭的优良传统不动摇,从来不讲究穿戴,在饮食上更是坚决不允许有浪费现象。”以前,家里子女都不理解,甚至觉得他“抠”,直到杨克做了一件事,孩子们才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并从心底感到钦佩。

受时代影响,杨克没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他并未放弃,总是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学习,1995年底,怀着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他担起了军队支援老区工作委员会主任的担子。

杨克等8名老红军回到山西武乡、左权、河曲等太行山革命老区,当看到战争年代为解放事业做出诸多贡献的老区人民的孩子们仍在破旧的危房校舍里上课时,这些铁骨铮铮的老红军落泪了。“我们进入了好时代,不能亏了孩子们的教育。”这是杨克曾说过的话。

为了能让老区孩子迁离破旧的校舍,杨克等8名老红军经过五年的奔走,从南到北,行程万余公里,终于筹集到110万元,在革命老区武乡、左权、河曲县建起4所希望学校,解决了当地500余名儿童的上学校舍问题。

“父亲他们当时筹集资金很艰难,跑了很多地方,找了很多人,撰写了2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为筹到一笔款,往往一天要跑好几个来回,饿了啃一口面包,渴了喝一口凉水。”用杨克曾经的话说就是他们是本着“四皮精神”,即厚着脸皮、硬着头皮、磨破嘴皮、跑破脚皮,筹集到这些资金的。帮助贫困儿童上学是他退休后生活工作的核心,虽然来回奔波很辛苦,过程也很艰难,但是杨克觉得一切都值得。

杨克和爱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接受采访时,爱人一直陪着他。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12岁的“红小鬼”

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红小鬼”。尽管有些人稚气未脱,却跟着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在本该是坐在课堂学习的少年时期谱写出了一曲曲生命的壮歌。

1923年,杨克降生在陕西省子长县一个贫农家庭。1935年,杨克参加红军,那年他12岁,在此前一年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了。

“1936年西安事变前,国民党军队进攻瓦窑堡,上级决定紧急转移。上级看我父亲很机灵就交给了他一个任务:护送伤病员安全转移。”杨克的儿子杨海防回忆道。正是凭借着当儿童团团长的“经验”以及杨克自身的勇敢机智,还有对地形熟悉等优势,他带领24人的担架队,走羊肠小道,穿高山密林,饿了就吃野果子,渴了就喝点泉水。最终,经过五天五夜的艰苦跋涉,终于把12名伤员安全地送到了吴起镇。为此,上级单位还授予他“模范看护员”的称号。

杨克和家人的合影(翻拍资料)。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杨克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的战役,但是却不怎么讲给孩子们听。在杨海防眼里,杨克是一个内敛又严厉的父亲。“父亲平时跟我们话不多,我们几兄妹也怕他,他打仗的事情也没有跟我们讲太多,讲也是讲一些小事。”杨海防记得父亲讲过,杨克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曾经主动申请去条件艰苦的海南当兵,那是一个破旧的农场,杨克一度皮肤溃烂也忍着坚持着;他还记得,有一次在山西北部拉练,零下30℃的地方,杨克在自己的岗位愣是坚守了八九个小时,最后自己被冻伤也无怨无悔……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只是杨克已经记不清细节了。

虽然没有见过战场上的父亲,但是从这些父亲讲过的细小的故事里,杨海防能感受到父亲作为军人的坚韧与担当,而这些品质也深深的影响了杨海防和他的兄弟姐妹的人生。 

杨海防的名字是有来由的。1952年,杨克随部队去了厦门,也正是这一年杨海防出生。“父亲给我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国家海防建设强大的意思。”或许从一出生,从有了自己名字的那一刻起,杨海防的人生就跟军队产生了联系。虽然杨克从来没有要求过他一定要从军,但当他提出要当兵的时候,杨克表现出了明显地开心和少有的父亲的“唠叨”。

“父亲亲自把我送到了车站,之后也时常写信叮嘱我要安心服役。”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杨海防开始理解并感受到父亲的爱和柔情。

22年后,杨海防转业离开了部队。杨克的另外四个子女也全都入了伍并且干到了退休。

杨克接受采访,他的眼神坚毅有神。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杨克家中的陈列和设施很简朴,偌大的房间里并没有什么特别贵重的摆设,一如他曾经的名字那般“清亮”。墙上挂着的都是他曾经的照片,虽然都已经泛黄,但丝毫不影响他军装在身的英姿勃发。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经历,就让那些英雄的过往静静地留在老人心里吧。 

【人物简介】杨克,1923年生,陕西子长人,曾名清亮。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毕业于中央看护学校,1958年毕业于后勤学校。参加过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等多个战役。曾任中央机关附属医院看护、看护班长;新四军十旅门诊所医生、所长,华中淮阳休养所所长;苏北沐阳县独立团医务所所长;华东野战军第七野战医院队队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三师后勤处副主任;山西省军区后勤部部长,山西省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军区副军级顾问。获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3年12月离职休养。现居山西太原。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