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军也有登山鞋——钉子布鞋来袭!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于潇 发布:2016-10-08 16:13:47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红军长征爬雪山穿过的钉子布鞋

【360°环物演示→点击播放】

文物:钉子布鞋

规格:鞋帮未立起时,鞋长23厘米,宽11厘米,高3.5厘米。

材质:鞋底和鞋帮质地主要为麻、布、棉,通过麻绳缝制起来,鞋子底部为圆形平头铁钉。

这是红军长征爬雪山穿过的钉子布鞋,鞋子底部为圆形平头铁钉,铁钉主要作用是防滑,它的作用和脚马子的作用非常相像。鞋底和鞋帮质地主要为麻、布、棉,通过麻绳缝制起来。红军爬雪山时穿的主要是草鞋、麻草鞋、布草鞋,还有少量老百姓送给红军的千层底布鞋,以及缴获的极少的胶鞋。这双钉子布鞋十分特殊、少见,由于档案没有记载它的出处,根据它的铁钉工艺推测,它是雪山地域藏民自制登山鞋的可能性较大,这双鞋可能是红军从藏民手中买来,或者是藏民送给红军的。鞋帮未立起时,鞋长23厘米,宽11厘米,高3.5厘米,破损严重,鞋钉锈蚀。该双布鞋原属旅顺军事博物馆,1977年,根据总政治部文件,旅顺军事博物馆撤销,该馆文物全部移交给军博收藏。

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行军的靴子样子和行军时的脚步声,是军队的有力武器。”而红军长征途中,物资供应极其匮乏,更谈不上鞋靴供全,打草鞋、穿草鞋是常态,有双布鞋自然被视作珍宝。红军战士江耀辉把苏区一位老大爷送的布鞋挂在腰间,视为长征中最好的伴侣,过雪山时穿上这双“量天尺”,爬过了雪山,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

向死而生的苦难行军

长征途中,红军曾发布过这样一份《行军告示》:“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小路、直路和弯路。走过白天是黑夜路,走过黑夜是白天路……还要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我们再赶路!”雪山是长征中最艰苦的行程。开国少将贾若瑜在日记中记录,“部队从西倾寺出发,前方就是杳无人烟的大草原,每天行军赶路少则五六十里,多则百余里。在紧张的行军中,没有心情观赏草原景色,也顾不上荆棘刺脚,有时还要翻越山坡。困难的是高原荒野风餐露宿,寒气袭人,加上腹饥衣单,真是饥寒交迫。”“宿营时三人一组,由身体好中差组成。身体好的负责挖坑,身体次之的同志负责寻找柴草,身体差的就看管枪支行囊。睡觉时三人一起蜷缩在小坑里过夜。有时第二天醒来,体弱者耐不住长期饥饿和夜寒而悄然逝去,他就永远长眠在这个坑洞里了。我们掩埋好自己的同志,卸下子弹,拆毁枪支,含着泪花,又重新上路了。”

夹金山下的硗碛村,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碑矗立山间,与远处的夹金山遥遥相望。主峰海拔4950多米的夹金山,被当地藏族同胞视为“连鸟儿也难以飞过”的神山,也是长征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1师4团作为全军先遣队来到夹金山下,拉开了长征路上最为悲壮的行程的序幕。“那天是农历五月初四,他们从山上下来时,穿的衣服五颜六色,什么样式都有。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头了。”回忆起红军到达四川小金县达维镇的情景,张绍全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打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

老红军郝毅当时只有19岁,他回忆,“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再也不能起来。”有一天,郝毅实在走不动了,朦胧间看见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来歇息一会儿。谁知,刚一坐下,大石头就歪倒了——原来是前面部队牺牲的战友,身子已经僵硬了。

老红军刘承万提起过雪山,仍忍不住泪水:“好多战友一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许多人冻僵了,滑倒后像炮弹一样飞出去,在冰崖下没了踪影。”

党岭山是长征路上红军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老红军刘洪才当时刚满21岁,“党岭山,党岭山,上下总有二百三,终年积雪无人烟,十人上山九不还。”刘洪才跟着部队走到山下,好心的藏族同胞前来劝阻:上去的人不是陷在冰穴里活活冻死饿死,就是被“山妖”抓去连尸体都找不到……夜幕降临,刘洪才和战友们挤在雪洞里,用体温相互取暖,极度疲劳的他们睡着了……“第二天,我们醒来了,只有副班长还躺着,一动不动。我喊了两声,他也不理。”刘洪才过去一推,才知道副班长已经冻死了。

在长征中,红一方面军先后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等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红二方面军在三大主力红军中最晚进入雪山地区,翻越的雪山却最多。先后翻越了哈巴雪山(玉龙雪山)、大、小雪山、扎拉亚卡山、海子山、马巴亚山、恶热山、麦拉山、瓮水、邯坡等二十多座雪山。红四方面军是最早踏入雪山地区的部队,由于曾三次跋涉雪山草地,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时间最长。红桥山、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党岭山、巴郎山、鹧鸪山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累计翻越雪山超过20次。

民族关系佳话流传

“泸沽的铁苗多又多,不及红军的队伍多。泸沽的河水深又深,不及刘司令的情谊深。刘司令帮助成立彝民支队啊,沽鸡支队的队旗像一团火……”这首歌谣记录了“彝海结盟”的佳话。红军长征路线集中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这里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红军长征经过苗、瑶、侗、壮、水、布依、仡佬、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东乡、裕固、蒙古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区。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和红二方面军的二、六军团在少数民族地区行进时间占到整个长征路途的三分之一,红四方面军则有近五分之四的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度过。在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能不能顺利通过情况复杂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次严峻考验。

1934年9月,红六军团西征就曾经过黔东南、黔东北等地,这里的各民族群众接触到红军后,对红军严明的纪律和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产生深刻印象,主动为红军筹草备粮、侦察敌情、当向导、保护伤员。红军过黄平时,苗族群众为红军夜间行军准备火把,并主动给红军带路。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又在贵州大地上掀起了各族群众参加红军的热潮,大定、宜良、禄劝都有一批彝族青年加入红军队伍。次年红二、六军团到达黔西北彝族地区,彝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欢迎红军,许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军。黔西北苗、彝、土家、布依、回、白、汉等各族子弟参加红军的达五六千人。据不完全统计,长征中贵州有12500多的各族青年参加红军,在长征经过各省中,仅次于四川居第二位。

1936年4月25日至4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云南的石鼓至巨甸段渡过金沙江。当时,贾若瑜在红16师任参谋。4月底的云南,金沙江畔风和日暖。可要翻越海拔5300多米高的哈巴雪山,身着单衣、脚穿草鞋的红军指战员们必须准备翻越雪山的服装,还要带点辣椒、白酒等。贾若瑜记得,到中甸县城后,我军总部立即张贴一张布告,说明红军是“扶助番民 解除番民痛苦,兴番灭蒋,为番民谋利益”的军队,让当地藏胞知道红军路过的目的。

由于全体官兵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以实际行动影响当地群众,使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归化寺喇嘛解除了顾虑,主动来到红军驻地,会见贺龙同志。贺龙总指挥就请他们带信函转交归化寺的“八大长老”,说明红军对藏胞和寺庙的政策,并派哨兵站岗保护该寺。

1936年5 月2日,贺龙同志等四十余人应邀前往归化寺做客。掌教的“八大长老”和数十名喇嘛将贺龙一行迎入神殿,并举行了隆重的“跳神”仪式。同时,贺龙同志也给他 们赠送了“兴盛番族”的红色横幅,表达对藏族诚挚的祝愿。在中甸短短的几天里,部队和藏胞之间由陌生到熟悉。当藏胞看到部队煮青稞当干饭吃,就告诉官兵要将青稞加工成炒面,再用酥油搅拌,然后把它捏成小条,用酥油茶或菜汤一起食用。

“由于我红二、六军团沿途做到了秋毫无犯,因此才得到藏胞的热情欢迎与支持。他们给部队献哈达、表敬意,出售豌豆、酥油、糌粑和牛羊,甚至还主动地当向导,作‘通事’,以至用牦牛、马匹帮助驮送掉队人员。

中共甘孜州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红军长征在甘孜藏区》一书,也收集了很多红军与康巴藏区的故事。据考证,白利寺百余名喇嘛给红军筹粮达到7000余斤,甘孜全县则支援了红军粮食120万石、牦牛200余头。甘孜县藏区人民还和红军一起捻毛线,织毛线衣、毛袜子,缝皮背心,赶制御寒衣物支援红军北上,还教红军识别可食的野菜、可用的草药。

官兵一致同甘苦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许世友在《我的军人生涯》中说:“长征中,我们三过草地,数攀雪山,战斗频繁,衣单粮缺,其艰难困苦不言而喻。全军上下,情若兄弟,同甘共苦,毫无怨言。不分什么大官小兵,有饭分着吃,有烟轮着抽。没有人因为没有提干,没有入党,哭鼻子,闹意见。长征使我体会到,作为带兵的人,越是条件艰苦,越要爱护部队。团结出战斗力,哪个部队尊干爱兵,哪个部队就是一个铁拳。不爱兵就不是好干部,不懂得爱兵根本不配当将军。”

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正是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官兵间团结互助的生死情谊,红军将士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老红军贺文玳说:“过夜时,战士们总是自觉地将干爽草地留给年纪大的同志,湿草地则被小青年们抢着睡。”老红军谢元珍说:“有次我一脚踩进水草地,水已经没过胸口,一位骑马的干部伸出大手拉了一把救了我一命。死里逃生,可现在都不知那干部的名字……”在草地里,有的战士走不动了,别人就扶着他或背着他走。有的战士饿晕了,身边的战友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仅存的一点干粮递过去。有的战士陷入泥潭中,战友们便立即用绑带、木棍进行营救。许多战士为了抢救别人,自己陷入沼泽中,牺牲了生命。老红军钟明说,最难受的,就是在草地里看到东一堆西一堆的遇难战友手手相连,实践着“同生死共患难”的誓言。

老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时掉队了,他和掉了队的二三十人躺在地上,这时李副连长来了,他二十七八岁,瘦个儿,背着一个红小鬼,一看见大伙躺着就发火了:“起来,这儿怎么能躺下,同志们,要咬紧牙关,一定要赶上去。”上山后,李副连长鼓动大家烧起了火,又不知去哪打了一只山羊回来,给大家打牙祭,自己却悄悄躲在一边吃野菜,被伤员发现后才拿了块羊肝。第二天前进时,一个重伤员昏倒了,喷了好几口冷水才苏醒。这时,李副连长从挎包里掏出一个树叶包,递了过去。解开小包,那个重伤员的手颤抖了,里面竟是那块只咬去一小点的羊肝……

干部绝不搞特殊。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团以上干部所配的乘马,基本都让给了病弱的伤员和掉队的战士,他们同战士们一样在草地里艰难前行。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将领跟普通战士一样,穿草鞋、吃野菜、露天住宿。毛泽东的伙食费与普通战士一样,是一角五分钱,毫不特殊。进入藏族区后,由于藏族同胞受反动派的欺骗胁迫都躲起来了,红军部队陷入严重的粮荒。有一次,警卫员吴吉清给毛泽东端去青稞面混合着野芹菜、豌豆叶子熬成的汤时,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毛泽东却说:“现在全军都在吃青稞混野菜,我们也要吃,你没听说盘古时候,神农氏为了给人治病,他尝过百草吗?我们今天为了北上抗日,也得吃点苦。吃苦是光荣的事,没有今天的苦,就没有明天的胜利。”

红军领导的一言一行,无疑对广大指战员产生了无穷的影响力。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红军的各级指挥员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处处为战士作表率。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军政之间和部队之间处处体现着团结友爱的精神,大家都把战友当作自己的亲人,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是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正是依靠这种上下一致、团结奋斗的精神,红军才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征途。

(文/于潇)

责任编辑:曹璇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