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图说军史>>今日关注 >>正文
寻访甲午战争遗址:国耻十思
作者:记者 梁蓬飞 魏兵 等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31日10:34

今天泥沙淤积的河口已难寻当年痕迹。周璇

日军乘坐炮艇从鸭绿江安平河口渡江。丹东市档案局提供
 

  国耻十思④·寻访甲午战争遗址【鸭绿江口】

  作风之思:军人血性,要用信仰“开刃”

  ■解放军报记者 夏洪平 严德勇

  静静的鸭绿江无声入海,流淌着无声呜咽的甲午血泪。江畔,虎山像一位皱纹密布的历史老人,目光凄怆。

  120年前,日本军队的侵略铁蹄,就是从这里第一次踏上中国国土——

  1894年10月24日夜,日军3万余人开始渡江进攻,不到3天,清朝重兵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日军指挥官山县有朋嚣张赋诗:“奉天城外三更雪,百万精兵渡大河……”

  寻访鸭绿江畔古战场遗址,记者试图解开一个谜团:大清要塞九连城,背倚船坞山之坚,前凭鸭绿江之险,东据瑷河及虎山之屏障,且城楼险峻、重兵把守,易守难攻,缘何让日军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九连城,进而轻取安东城?

  这确实是一个难解之谜——

  论兵力,清朝铭军、盛军、奉军、毅军等兵力近3万,云集鸭绿江防线,与日军兵力相当;论武器,火枪、大炮一样不落,与日军装备相当;论天时地利,日军劳师远征,时值寒冬,补给困难,而清军据守江防城隘之险,以逸待劳……

  后世有史学家认为:清军输掉了“绝对不可能输”的一仗。

  行至鸭绿江心的“断桥”,令人不由得想起另一支军队,他们也是从这里出发走上战场——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战争之初,“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扬言:“倘若中共部队渡过鸭绿江,我就要使他们遭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

  他的确有说这句话的底气: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1个军拥有坦克430辆,志愿军6个军没有1辆坦克;“联合国军”1个师有432门榴弹炮,志愿军1个师仅有12门山炮……

  但是,完全处于劣势的志愿军,却打赢了这一场“绝对不可能赢”的战争。

  是什么让志愿军战士所向披靡?毛泽东主席的答案是:“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这“一股气”,就是军人的信仰和血性,就是人民军队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战斗精神。

  站在鸭绿江畔,聆听涛声起伏,品读不同时代两支中国军队的不同命运,记者豁然开朗——清军之败,就败在信仰和血性的缺失。

  有史为证:1894年10月26日黎明,日军集火炮击九连城,城内“唯见鸟雀惊飞”,侦察兵攀城而入,诧异城内无一兵一卒。清军守将刘盛休,早已闻风丧胆、连夜遁逃。

  在甲午战争中,像刘盛休这样的“逃跑将军”并非个别。平壤之战,提督叶志超挂白旗弃城而逃,“一夕狂驰三百里”;日军进攻大连湾,守将赵怀业狼狈逃窜;日军进逼旅顺,统帅龚照玙乘鱼雷艇逃往威海,黄仕林、卫汝成等3统领相继潜逃,旅顺惨遭屠城。

  这一个接一个逃将,让人们不难理解:甲午战争,本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却又为何是近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

  这也难怪麦克阿瑟口出狂言:中国人是很容易打败的,历史上都是这样。

  可惜,这一次,他面对的中国军队,完全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支军队。

  走进坐落在丹东市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记者仿佛重回那血与火的战场——

  激战上甘岭,敌人先后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山头被削低2米。但是,当“联合国军”士兵朝这经过地狱洗礼般的山梁前进时,衣衫褴褛的中国军人一次次从烈火中钻出来反击。甚至在“联合国军”不计代价拼尽全力占领表面阵地后,残存的志愿军官兵退守坑道、绝不屈服,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1997年,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访问美国西点军校。在该校纪念馆,陪同参观的美军胡珀中校,指着上甘岭战役沙盘上两个著名的高地发问:“我们知道你们只有两个连的兵力守卫,但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们7个营就是攻不下来?”

  记者相信,如果他读过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定能找到答案:血战松骨峰,志愿军一个连挡住敌人几个师,子弹打光了,端着刺刀冲,刺刀捅弯了,就用石头砸、用牙齿咬……

  这支中国军队的确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但是,这一定是世界上最难战胜的一支军队。因为这是一支有血性的军队。

  他们的血性,来自他们的信仰。从这支军队诞生之日起,“共产党、红军信仰他的主义,甚至于每一个兵,完全是一个思想”。

  而当年铁蹄入关的八旗军,“醉太平甚久”,沉湎于提笼遛鸟、文恬武嬉,何来信仰?一上战场,自然一击即溃,甚至未击即散。

  泪和血、荣和辱,都已经如同历史烟尘,流进了鸭绿江。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今又甲午。

  迈入21世纪,人民解放军面临新的历史考验:承平日久,这支如今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军队,能否一如革命先辈那样为信仰而战视死如归?血性精神是否还在血脉里汩汩流淌?

  海风吹浪,惊涛又起,面对强军兴军的漫漫征程,新一代中国军人的胸腔里需要更加沸腾的报国热血。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图片

沉思之八:历史的冰河

沉思之七:从马江海战到甲午之殇

沉思之六:审视战场背后的声音

沉思录之五:硝烟中的刀刃

沉思录之四:看不见的杠杆

沉思录之三:刘公岛的目光

沉思录之二:作风之弊与文化之短

沉思录之一:历史的宿命?

《甲午的殇思》续篇:晚清的镜鉴

甲午战争120周年:记者带你走进甲午战争的古战场反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