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图片专题>>2014年>>寻访甲午战争遗址>>图片报道 >>正文
(二)花园口——思安全:走出“看家护院”的历史浅滩
作者:记者 费士廷 夏洪平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1日10:09

今日花园口。由琨摄

日军在花园口登陆时的场景。陈悦提供

 

  国耻十思②·寻访甲午战争遗址【花园口】

  安全之思:走出“看家护院”的历史浅滩

  ■解放军报记者 费士廷 夏洪平

  绿树掩映间,一座石碑面向大海耸立,碑高5.6米,碑体上刻着“花园口”3个大字。

  辽宁大连花园口,古称桃花浦。传说旧时海滨遍生桃树,春来繁花似锦,宛如花园,由此而得名。

  花园口名播近代,并非桃花遍地,而是缘于120年前那道屈辱的伤痕。

  碑文记载:公元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军第二军自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六日先后从朝鲜乘船驶抵花园口海面,并分批登陆,历时十四天,登陆人员二万四千零四十九名,军马二千七百四十匹,辎重若干。日军在花园口一带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清政府军未予抵抗……

  73岁的梁洪卷老人指着远处的海滩说:“这里水浅,日本军舰只能停在离岸边很远的地方,日军有的坐小艇上岸,有的干脆牵马踩着淤泥上岸。”

  老人是花园口村人,个子不高,面色黝黑,口音很重,他爷爷当年曾被日军抓去做过饭,听说记者寻访甲午战争遗迹,自告奋勇来做向导。

  正如老人所讲,花园口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登陆点。这里退潮时淤泥带宽达1500多米,舰船靠不了岸,涨潮快,波浪高,登陆小艇也难以自如。

  1894年10月24日凌晨3时30分,日军51名海军陆战队员登岸侦察,抢占滩头阵地,然而,海边一片寂静,并没有发生预想的阻击战。随后,第二军兵员分批完成登陆,虽然没有受到气候和清军的干扰,但受海岸涨退潮和没膝淤泥的困扰,作战物资的登陆作业缓慢,前前后后持续近半个月。

  历史上,这样疑问也从未停歇:日军为什么能在一个并不适合登陆的“浅滩”,完成其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

  有军事专家给出3条原因:一是清军实施的是要点防御,花园口不在“要点”之列;二是情报不灵;三是无兵可调。

  这些原因准确与否也许还有待考证,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是:当时的国家安全观出了问题。

  问题缘何而生?还让我们从花园口看起。

  花园口之东,南尖镇协成村西北墩台山山顶,至今仍残存一座由白色细砂岩与土堆砌而成的墩台,墩台原为方基方顶,现已塌成方基圆锥顶,周围散布着灰布纹瓦片。专家们从建筑形制及遗物分析,此烽火台建于明代。

  据统计,庄河市境内,类似的烽火台遗迹多达25处。

  从烽火台到万里长城,历代王朝的国家安全观都深深打上了“被动防御”的烙印,这与中国传统的“眼睛历来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看”的农耕文化休戚相关。

  被动的防,难免顾此失彼,防不胜防。有人曾计算过,仅17世纪以来我国丢失的国土面积达600多万平方公里。

  与“垒院墙式”防御相向而行的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惧海、禁海,没有海权思想。

  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打开了中国国门,列强随之破浪而来,清政府却仍未警醒,长期固守“以陆制海”“陆主海从”的作战思想,认为“战不如守,而守即为战”,列强虽从海上来,但“不必与战于海”,而应“不争大洋冲突,只专海口严防”,仅视海军为专防内地向海口防御的延伸……

  大海无言,往事心惊。站在花园口的礁石上,让人心潮澎湃:历史已经在这里留下了警示,今天怎样才能防止历史重演?

  花园口村内,一家农户正在院里晾晒苞米,为防止飞鸟偷食,主人正拿着树枝随时准备驱赶。

  眼前景象令记者想起一位学者的比喻:中国就像一户人口众多的农家,任凭自己广袤土地上丰收的作物无遮无拦,屡被盗贼哄抢,主人却依然手持棍棒守在自己家中的各个角落,夜以继日准备迎击别人打家劫舍——尽管早已不会再有强人破门而入。

  这位学者讲,随着中国国家利益不断拓展,传统的“看家护院”式的国土防卫战略已经过时。

  这个观点也许有些偏激。但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国人在国家安全观上面临的不足与缺失:有的对信息技术及其网络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危险估量不足,有的对烽烟四起的经济安全视而不见……国家安全观,走出“看家护院”的浅滩已势在必行。

  国家利益指向哪里,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目光就要盯向哪里;未来战争从哪里打起,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就要伸向哪里。在海军某猎潜艇大队,记者看到这样一幅中国地图,在传统的雄鸡形地图下方,有一条明显水线把陆地与我国的海疆划为一体,整体看像一个火炬。大队官兵说,这是他们心中的国土形状。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余爱水则认为,当今时代,空天已成为国家“第一防线”……

  采访期间,记者欣闻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提出: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记者坚信:有如此见识和眼光,花园口的历史悲剧必将一去不复返。

(责任编辑:孙智英)
相关图片

沉思之八:历史的冰河

沉思之七:从马江海战到甲午之殇

沉思之六:审视战场背后的声音

沉思录之五:硝烟中的刀刃

沉思录之四:看不见的杠杆

沉思录之三:刘公岛的目光

沉思录之二:作风之弊与文化之短

沉思录之一:历史的宿命?

《甲午的殇思》续篇:晚清的镜鉴

甲午战争120周年:记者带你走进甲午战争的古战场反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