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军战士送给朱大娘的小剪刀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李戈瑞 发布:2016-09-27 10:26:50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360°环物演示→点击播放】

 

文物:小剪刀

主人:鹤庆县金星公社的朱大娘

红军军纪严明,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二军团后续部队经过下庄地区时,已是夜深人静。他们怕惊扰老百姓,宁可绕村而过,做到千军万马村头过,狗不咬来鸡不惊。红六军团经楚场时,正值蚕豆收割,因人马众多,战士都在田里宿营。他们将晒在田里的蚕豆小心翼翼地堆放起来,腾出空地住宿,第二天又将蚕豆放还原处。在宾川一家农户的谷堆上还留着一张字条“田是穷人开,稻是穷人栽,谷粒归原主,应该不应该”。这样的情况,在红军过祥云、宾川、鹤庆时,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来。红军通过言传身教的好形式,把群众工作做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每到驻地,红军指战员都帮助老百姓挑水劈柴,打扫院子卫生等等。在周官营季飞泉家住宿的红军,看到他家生活困难,没有粮食吃,就抬了几袋谷子送给他,一位连长还送给他一件衣服、一床被子。第二天早上临走前,红军把季飞泉家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红军在白庄帽村吴朱氏家住了一夜,就送给她一床被面,一件皮衣,一只玉镯,一个镀金八宝盒和一件背心,有的战士还把自己的干粮全部拿出来送给他。红军每到之处,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现钞兑现,绝不让老百姓吃亏,老百姓深受感动。

红军长征过祥云、宾川、鹤庆时,经过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所经过之处,红军都广泛与少数民族群众接触,积极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并以严明的纪律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真诚关心少数民族人民的疾苦,保护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有力地增进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唤醒了各族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和向往。

红军过鹤庆的沿途中,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关向应等领导亲自向白、彝、傈僳等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亲自走上街头,同群众亲切交谈,问寒问暖。红军指战员遵循贺龙等领导的教导,在鹤庆把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部队中普遍进行民族政策的教育,克服大汉族主义倾向,采用访贫问苦、个别谈心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会议、标语、唱歌、快板、演讲、讲故事、戏剧等形式开展民族工作,向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红六军团经过祥云黄草哨彝族聚居的山寨时,红军战士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习俗,宣传彝汉民族都是一家人,各族人民联合起来,抗日倒蒋的政策。一位团首长将《中国工农红军》一书送给74岁高龄的罗应弟老人。在红军未到黄草哨前,有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听信反动宣传,跑进深山里躲藏。然而,凡是红军住过的人家不仅东西没有丢失,就连烧了点柴禾,红军也要留下银元和字条。彝族同胞自万福回忆,红军在他家住宿,吃了半罐腌莱,走时还留下两块银元,并写了这样一个字条:“老乡,烧了你家的一点柴,吃了一点咸菜,留下点小菜钱”。

鹤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人民群众基本信奉本主崇拜和佛教,境内本主庙较多。红军过境时从指挥员到炊事员,上下一致,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动少数民族群众的一粒粮食,宁可在外面受冻,不经允许不进群众的家门。红军指战员的言行,体现了红军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诚意。

红二、六军团将士的言行,得到了鹤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当得知比亲人还亲的红军即将离开鹤庆县,准备渡江过雪山草地时,住在北门外的朱大娘主动帮红军缝补鞋袜、米袋,但是因为家里穷的连一把剪子都没有,大娘只能用牙齿咬断线头。一个红军战士看到大娘咬线头帮助红军时,将自己身上的小剪子借给她用。朱大娘在煤油灯下帮红军缝补了整整一夜。送别红军时,那位红军战士将自己珍藏的一把剪刀送给拥军大娘作为纪念。

1958年,当得知北京正在修建军事博物馆时,住在鹤庆县金星公社的朱大娘将精心保存的剪刀捐献给军博收藏。

(文/李戈瑞)

责任编辑:曹璇

相关稿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